正文 孤獨與淒涼的美(1 / 3)

孤獨與淒涼的美

文藝評論

作者:孫珊珊

摘 要:天真爛宋代傑出女詩人朱淑真一生由“天真漫少女”到“悒悒抱恨而終”,本文試從她筆下“唯有梅花無限意”的情感經曆的分析中,探討其孤獨情感產生的原因,來闡明孤獨情感在女詩人詠梅詩詞中的體現,並借此來探索女詩人豐富的情感和高潔的人格力量。

關鍵詞:朱淑真;孤獨情感;詠梅詩詞;人格力量

[中圖分類號]: 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5-88-03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詠梅者不計其數,或詠其風韻,或吟其神形,或讚其秀雅,或頌節操;或以梅傳情,或以梅明誌;寫閨怨、傳友情、托身世等等,不一而足。筆者粗讀朱淑真的詠梅詩詞,略有心得,覺得她的詠梅詩詞有別於其他作者的詩詞,絕對沒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等的情感。她的詠梅詩詞的孤獨情感,給人一種孤獨與淒涼的美感。

朱淑真生活在詠梅文化鼎盛時期的宋代,一生寫作了大量的詠梅詩詞,《朱淑真集》中,“花中君子”梅花是被她吟詠得最多的。其詩詞創作既受到曆代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更多的是與她獨特的生活際遇和情感經曆有關。她所體現的孤獨情感,她用情感熔鑄成詩語,“哭損雙眸斷盡腸”(《秋日有感》)徹骨的絕望,孤獨與淒涼在詠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梅花是知音,是孤獨生活的寄托,體現出孤獨的美

朱淑真生活在宋代,而宋代是程朱理學興盛的年代,這時封建禮教得到史無前例的強化。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女性幾乎失去了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失去了人格的獨立,被鉗製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狹小空間裏,然而朱淑真卻有幸生活在一個富裕的書香之家。家庭氛圍的寬鬆,使她的思想和行為沒有受到過多的壓製,內心充滿了對愛情生活的無限憧憬。春去春來,花謝花開,她出落成一位浪漫多情、才調出眾的女子。然而愛情理想的破滅,婚姻生活的孤寂,使她更多地借詩詞來抒發內心的憤憤不平和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原本有一戀人,卻因為封建禮教的戕害而被迫嫁給了一位庸俗官吏。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無奈,所嫁非人的痛苦,使其“一生抑鬱不得誌”,最後“悒悒抱恨而終”。但是她那種不甘於命運,頑強與封建禮教相抗爭的精神卻如花香般永遠繞在我們心間。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以及不幸的婚姻,朱淑真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子,在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同情後,大自然就成了她最好的朋友,而品性高潔的梅花是朱淑真最為鍾情的,梅花成了她的知己,成為她孤獨生活的伴侶和精神的寄托。

《除夜》有“爭先何物早?唯有後園梅”之句,她認為梅是春的使者,最先將春的信息帶給人間,寄托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明窗瑩幾淨無塵,月映幽窗夜色新。唯有梅花無限意,射人又放一枝春。”(《冬日梅窗書事》其一)“清、幽、孤、寂”的環境,除詩人之外別無他人,隻有梅花理解詩人的心境,散發出陣陣清香,來撫慰詩人孤寂的心,這是何等的淒涼!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風急轉東。”(《立春前一日》)這首詩寫出了春雪初融後映日梅花的清秀、頑強之態,生動地再現了梅花在“高風急轉東”中挺立的風姿。在春天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裏,跳躍著讓人欣喜的音符,再現了作者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