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楊複恭出奔興元(1 / 2)

楊複恭看著府門前的一片狼藉,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已經被唐昭宗視為眼中釘了,他歎了口氣,心中不禁想道:我雖然是個太監,但這一生宦海浮沉也經曆的太多了,在地方做過監軍,在長安做過樞密使,做過十君十二衛軍容使、神策營中尉,在宦官中已經是頂天的了。可以說大多數禁軍的指揮權都在我手中,即便是廢掉昭宗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真的這樣做了的話,恐怕要落得千古罵名了。

楊複恭自認在收複長安中立過大功,昭宗登基也有擁立之功,如果可以平安到老的話也能像弟弟楊複光一樣留名青史。可如今很明顯的自己已經被昭宗所不容,如果自己不廢掉昭宗的話,下場也一樣會跟田令孜一樣。

可如果廢掉昭宗,天下藩鎮必然要興兵清君側,就憑關中這些禁軍,哪裏擋得住諸路藩鎮的圍攻?豈不見朱玫的下場嗎?當年朱玫立襄王李煴為帝,沒有支撐多久就被殺,身敗名裂不說,還要被人千年之後唾罵。

楊複恭很清楚,自己不過是個太監,所仰仗的不過是皇上的權勢,一旦皇上想除掉自己,即便自己又多大的權利,最後也必定逃不脫敗亡的結果。當年的田令孜就是看穿了這件事情,才在唐僖宗不待見他之後請求告老還鄉,到他哥哥陳敬宣那裏避難。

楊複恭也不是沒有後路,弟弟楊複光的養子楊守亮現在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為一路藩鎮,楊守亮能夠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主要還是靠楊複恭給他經營來的,想來自己到興元(山南西道的治所)養老應該不是問題。山南西道下轄梁、洋、集、通、開、璧、巴、蓬、渠、涪、渝、合、鳳、興、利、閬、果等共十七州,地域遼闊,加上易守難攻,山路縱橫。即便是割據一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楊複恭神情有些落寞,想通了一切關節之後,腳步有些沉重的往回走,幾個心腹太監急忙過來攙扶,楊複恭手臂一震,把他們彈開幾步,淡淡的道:“明日我就辭官,你等願意跟著我的就跟我離開長安,若是不願跟我的,就好自為之把……”

第二天起,楊複恭稱病在家,昭宗下旨讓他為鳳翔監軍,楊複恭稱病不赴任,並以身體不適要求致仕(退休)。

那傳旨的太監哪裏敢得罪楊複恭,見他不接旨,隻能拿著聖旨回宮稟告皇上。

唐昭宗李曄正在跟金吾衛大將軍李順節、神策營指揮使西門君遂商議應付楊複恭的計策,見使者拿著聖旨原封不動的回來,唐昭宗李曄當即變了臉色,怒道:“那老閹奴竟然不奉詔?”

那傳旨的太監哪裏敢說話,隻顧著磕頭,直磕了十幾個頭才道:“楊……他說他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恐怕去不得鳳翔,並說要致仕……”

昭宗李曄一聽,倒是樂了,笑道:“既然他主動致仕,那就饒了他一條狗命好了,讓他做個富家翁安度晚年也好,畢竟當年朕能夠登基多虧了他,如果真要跟他鬧得太僵的話,恐怕天下人說我不念舊情。”

李順節和西門君遂同時躬身道:“皇上仁慈,實乃萬民之福。”李順節眼中精芒一閃而過。

當即李曄讓知製誥擬旨,準許楊複恭致仕,楊複恭接了旨之後,怕失去兵權之後有人加害自己,當即帶著自己的心腹武士數百人出長安南下,到自己曾經在藍田的故居暫住。

當年田令孜當權的時候曾打壓楊複恭,楊複恭稱病退居藍田,在藍田經營數年之久,這裏有他的田產一千餘傾,心腹五六百人,加上她從長安帶來的數百人,足有一千人馬,這些人很多都是神策營的精銳,可以說都是百戰老兵,足以應付任何有不良企圖的襲擊者。

更何況藍田距離玉山軍很近,玉山軍使是楊複恭的養子楊守信,此人曾受楊複恭大恩,是楊複恭一手養大並提拔起來的人,手中有禁軍八千人,有什麼情況的話半日就能趕到救援。八千禁軍足以解決任何來襲之敵。

他卻不知道如今的長安城已經翻了天了,傳旨讓楊複恭致仕的使者在半路上被人截殺,李順節上奏昭宗說是楊複恭為了報複朝廷才擅自截殺使者,這才連夜出城,請求昭宗下旨派禁軍擒拿楊複恭。

昭宗雖然有些疑惑楊複恭為何要殺宮中的使者,但還是百思不得其解,但由於楊複恭連夜出城,這不得不讓人起疑,所以昭宗下旨派李順節率領禁軍五千餘人出長安擒拿楊複恭。

楊複恭抵達藍田的第二天,玉山軍使楊守信就帶著麾下的八千人馬趕到了藍田,因為他已經聽說了長安的消息,李順節帶領五千人馬來擒拿楊複恭,楊守信作為楊複恭的心腹,當然下場遲早也是被剝奪兵權,之後下獄,最後莫名其妙的死在獄中,這些他們都懂,當年跟田令孜關係密切的那些心腹不都是這種下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