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女性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也是時代的需要。曆史上,烏幹達女性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女性在追求性別平等以及自身發展的道路上曲折前行。1995年,烏幹達新憲法頒布,政府積極提倡性別平等,女性權利日益受到社會重視。知識改變命運,烏幹達國家和社會積極促進的教育平等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她們突破藩籬,不斷爭取與男性平等的社會權益,為自身及女性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一、烏幹達國家政治、文化簡介
提起烏幹達,或許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出沙漠、草原的景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烏幹達。烏幹達地處非洲東部,橫跨赤道,是一個內陸國家,也被稱為“非洲明珠”。烏幹達擁有著名的維多利亞湖,尼羅河也發源於烏幹達境內,豐富的水資源灌溉了富饒的土地;烏幹達也有不少森林覆蓋,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很多奇特的景觀吸引著來往的遊客。首都坎帕拉,目前是一個人口超過1600萬的迅速發展的城市。
烏幹達曾經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時期前,布幹達王國統治著這片土地。19世紀中葉,阿拉伯、英國、德國等殖民者相繼來到烏幹達,王國內部各種宗教的衝突,加之當地居民與外來者的衝突,引發連年戰爭。隨著布幹達王國衰弱,烏幹達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1894年起,英國把烏幹達作為“保護國”,納入其管轄與統治。在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烏幹達人民於1962年10月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國家獨立。
烏幹達曾經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時期前,布幹達王國統治著這片土地。19世紀中葉,阿拉伯、英國、德國等殖民者相繼來到烏幹達,王國內部各種宗教的衝突,加之當地居民與外來者的衝突,引發連年戰爭。隨著布幹達王國衰弱,烏幹達逐漸成為英國殖民地。1894年起,英國把烏幹達作為“保護國”,納入其管轄與統治。在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烏幹達人民於1962年10月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國家獨立。
然而,獨立後的烏幹達,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麵深受英國殖民曆史的影響。不幸的是,1971年,伊迪·阿明發動的政治奪權運動奪走了幾十萬烏幹達人民的生命,使烏幹達社會深陷泥沼。1979年,烏坦戰爭爆發,彌爾頓·奧伯托奪取政權,但烏幹達國內情況並未改觀。穆塞韋尼於1986年開始執政,並在接下來的總統大選中多次連任,國內社會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隨著非洲整體經濟的發展,烏幹達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
作為東部非洲的內陸國,烏幹達在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步履艱難。一方麵,境內部族政治派別的紛爭、宗教衝突、黨派紛爭等製約著烏幹達的社會發展;另一方麵,生產方式落後、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殖民依附經濟以及部族主義的排他性和封閉性,給烏幹達的現代化帶來嚴重阻礙。20世紀80年代,國際局勢緊張,烏幹達國內局勢也不穩定,並受到非洲經濟危機的強力衝擊。烏幹達教育在財政經費嚴重缺乏的條件下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況,文盲率高,入學率極低,社會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這些狀況嚴重影響了烏幹達社會發展。
性別不平等是非洲曆史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烏幹達也不例外。傳統文化賦予女性特殊的身份和價值定位,使得女性處於弱勢地位,社會和家庭中都是男性掌握話語權。近年來,在國際社會和烏幹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烏幹達的女性教育、女性領導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女性在現代化進程中積極掙脫性別不平等的枷鎖,努力爭取自身權利和自由。在此過程中,烏幹達女性地位逐漸上升,女性教育的發展成為烏幹達女性發展與女性領導力發展的關鍵。
二、烏幹達教育狀況背景、教育製度概況
殖民時期,烏幹達教育盡管接受政府的指導,但教會團體對其影響更大,成為控製教育的主導力量。教會與政府經常共同協作,改進和完善學科設置。基督教教會在烏幹達所開設的學校,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英國政府在烏幹達設立了教育部,以滿足烏幹達教育發展的需要。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部分烏幹達人接受教育的欲望,創造了較為可行的教育政策,為烏幹達部分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政策的弊端給烏幹達社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麵影響,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烏幹達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0%。雖然烏幹達提倡人人平等享有教育權,但事實上,農村人口在接受教育方麵一直處於不利地位。
烏幹達取得民族獨立後,長期處於政治動蕩之中,人口遷移頻繁,就業機會下降,艾滋病泛濫,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烏幹達教育的發展,很多人無法享受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獨立後的烏幹達,經曆了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發展與政治危機,八九十年代的穩步發展,以及21世紀的突破發展,烏幹達教育事業也因此經曆了風風雨雨,起伏跌宕。
烏幹達飽受缺乏高技術水平人才的痛楚,這一問題甚至成為影響烏幹達國家現代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對此,烏幹達的相關部門調整教育戰略,增加學科設置與國家建設的相關性,增加技術培訓教育,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在烏幹達政府的努力與國際組織的援助下,烏幹達教育事業艱難前進。
獨立後的烏幹達政府在教育方麵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在財政、管理、行政等方麵多管齊下,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曆屆政府在不同階段製定了教育與培訓發展目標,例如,要不斷提升學齡兒童接受初等教育的數量,以求每位公民具備基本的技能與文化常識,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並實現人生完滿;同時,教育的發展力求為社會各領域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滿足烏幹達社會發展對人力的需求。烏幹達政府對國家教育的重視,既源於對國內公民接受教育權利的尊重與承諾,也是對履行國家法律宗旨采取的現實行動。
烏幹達學製結構主要還是沿襲了英式教育傳統。其中,初等教育7年,初級中等教育4年,高級中等教育2年,高等教育3到5年。此外,還有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其他非正規教育等。烏幹達在20世紀80年代經曆政治動蕩後,教育取得了可喜的進步,這首先表現為初等教育學校數量的迅猛增長。盡管學校數量和入學率的增長讓人民看到了希望,但是男女學生、城市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問題,仍舊長期困擾著烏幹達的教育人士。烏幹達現有9所公立大學和31所私立大學,其中,馬凱雷雷大學(MakerereUniversity)是烏幹達最有名的公立大學。
如今,烏幹達年輕人,無論男女,均希望通過教育成就未來,用知識改變命運。在首都坎帕拉,你會經常看到學校附近腳步匆匆的年輕人手捧講義,穿梭在人海中,為自己的未來做足準備。
烏幹達的教育行政製度仍為集權模式,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全國的教育事務。但國家教育委員會麵臨諸多挑戰,例如,解決教育管理部門的執行力問題,以及獲得充足的財政資源問題等。經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政治動蕩、軍事風波以及經濟危機,烏幹達教育財政的緊縮嚴重影響了烏幹達教育的正常運行,教師工資待遇偏低,學校硬件條件改善緩慢。為此,烏幹達取消了單一的高等教育公費製度,引入雙軌製收費製度。目前,盡管教育事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烏幹達依然存在教育機會不平等現象,各個學校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農村以及男生女生接受教育機會不均等、教師和學術人員短缺等問題依然存在。
三、影響烏幹達女性教育發展的因素
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家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與人力資源的競爭。烏幹達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給烏幹達帶來了很多負麵影響,製約影響著烏幹達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其中,女性教育的普及與深化、女性意識與地位的提升、女性領導力的倡導等問題,成為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影響烏幹達女性地位的提升及女性教育發展的因素來自多方麵。
第一,家庭方麵,父母通常對女孩子接受教育觀念保守。盡管早期的傳教士和今天的政府不斷規勸一些父母把女孩子送入學校,但是傳統觀念和習俗根深蒂固,使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大打折扣。長期以來,烏幹達男女有別的思想嚴重,大部分女性被塑造成在家裏相夫教子,管家務、做家務的角色。父母不希望女孩子將來去外地做一番事業,認為照顧家庭是女人的責任和義務。隻有較為開明的家長才願意把女孩子送入學校接受教育。在烏幹達,女性相對於男性處於從屬地位,多數情況下,父親在家庭中享有決定權,他們中間的大多數都不願意送女兒去讀書。而那些想把女兒送去學校的父母,又不得不把家庭經濟條件作為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學費支出讓不少家庭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家裏的男孩。在影響孩子入學的諸多因素中,父親的職業和收入是一個關鍵參照指標。據統計,多數接受教育的女生多來自商人、農場主等家庭,父親的收入對於女孩能否接受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