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烏幹達地區早婚早育現象相當普遍,婚外孕和早孕狀況限製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很多女性沒有辦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在2001年,由婚姻或懷孕引起的女生輟學占13.3%,很多女孩子不能正常接受完整的課程學習。社會傳統方麵的壓力,使大多數烏幹達人認為生孩子就是女性對社會作出的最大的貢獻,而大多數女孩也會優先選擇婚姻,烏幹達的婚姻普及率由此也很高。在現代化進程中,烏幹達女性的初婚年齡在逐漸增高,平均初婚年齡由1937年的15歲增長到20世紀90年代的17.5歲。多數父母希望他們的女兒在適婚年齡選擇結婚生子,大多數女孩在十八九歲就生育了第一個孩子,而年輕女性一旦離開學校,再踏入學校門檻的機會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讓社會和家庭擔心的少女早孕現象也是導致女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針對此問題,很多學校在開學之初都會給學生做懷孕檢測,原因是很多早孕發生在假期。這是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現在很多烏幹達學校都對懷孕的學生采取處罰措施,一些學校的早孕現象由此減少。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學校附近的軍營、貿易中心對於女學生的安全也形成潛在威脅。針對早孕問題,相關部門除了把懷孕女學生送回家,目前還沒有別的政策出台來保護她們,因為有的人認為那將會是錯誤的延續。由此可見,女學生早婚早孕問題是導致女性教育受阻的重要因素。
第三,烏幹達的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不同地域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南部和東南部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這些地方的教育設施相對領先,而早期的傳教士教育資源也大都集中於此,使得這些地方在現代化進程中更為領先,從而占有更多的教育資源。除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外,烏幹達各地區的教育質量也參差不齊。在現有的學校中,校舍條件差異很大,有的是建好的,而有的則是臨時搭建的或者是半固定的,有的甚至沒有像樣的衛生間。女校條件更加不容樂觀,大部分是條件簡陋、教學質量不高的學校,嚴重影響了女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和積極性。因此,所在地區的教育質量好,孩子通常可以得到相對較好的教育。
第四,烏幹達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影響著女性教育的狀況。烏幹達的學校課程通常分為男生課程和女生課程,這種為目的而設課程的模式自殖民地時期延續下來,相對於教學目標多樣化選擇的方法來說,未免過於狹隘。烏幹達也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女孩接受教育就是要學習怎樣成為合格的妻子、母親或者是家庭主婦。這一理念對世界大多數現代化國家來說是無法理解的。但在烏幹達,多種曆史、宗教、政治、文化的因素導致此類想法較為普遍。烏幹達女孩子接受的課程多與家庭工藝、育兒有關,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多數人無法自主選擇。另外,烏幹達學校內男女老師比例嚴重不平衡,女教師給女學生樹立榜樣角色不足。同時,學校設立的就業谘詢部門作用有限,麵臨就業的女生缺乏必要的就業信息,加上課程選擇狹隘,從而影響她們的事業選擇,婚姻反而成為她們中的多數人更重要的選擇。
總之,父母觀念與家庭經濟狀況、社會傳統婚姻觀念、教育資源分布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均給烏幹達女性教育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源於社會傳統和文化觀念的影響,朝夕之舉難以改變。近年來,烏幹達政府針對女性教育問題采取了相應措施,以改善女性教育環境和女性地位,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非洲地區的教育投入資金和技術援助,也使得烏幹達女性教育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四、烏幹達女性基礎教育的發展
烏幹達取得民族獨立之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以及教會團體的發展,教會學校成為了最早為女性提供教育的機構。烏幹達第一所招收女性入學的教會學校是加亞紮高等學校。這些宗教性質的學校包括英國教會學校、天主教學校以及穆斯林學校。這樣,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即在烏幹達獨立前,宗教性質的學校陸續被建立起來。這些學校以接受女孩子入學為目的,多為男女同校。早期的教會學校以宗教的慈善為背景,也存在很多問題,但還是給烏幹達女性基礎教育打下了基礎。
獨立後的烏幹達政府製定並建立了國民教育體係。正如前文所述,烏幹達教育體製沿用英國教育傳統,初步建立了係統的教育機製。政府建立了不少男女合校,為烏幹達女性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然而,一直以來,繳納學費困擾著大部分家庭送女孩入學。小學學費對於家長來說還略顯昂貴,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的家長不得不把女孩留在身邊,或隻能選擇支持男孩去學校接受教育。
為解決這些問題,烏幹達政府長期以來致力於緩解就學壓力,在1997年1月開始實行免費基礎教育,對初等教育加大財政預算,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東非地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事實上,自1992年起,烏幹達財政預算的12%就用於教育,至1998年提升到25%,其中70%用於初等教育。烏幹達所推行的“免費”教育是免收6至12歲就讀兒童的學費,但家長還要自己負擔學生的服裝、用餐、學習用具和學校基金讚助等費用。盡管如此,對於烏幹達人來說,免費初等教育是他們的福音。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這意味著可以增加她們入學的機會,平等享受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能夠減輕家庭的負擔,這也漸漸改變了傳統家庭不願送女孩上學的觀念。
烏幹達初等教育的發展及女性基礎教育得益於烏幹達政府、國際社會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協同努力。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外部機構的援助占據了整個預算的一半,私人和國際援助對於烏幹達初等教育以及女性教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初等教育提升方麵,烏幹達是少數幾個較為成功的非洲國家之一。多年來烏幹達的教育事業能在非洲有較為突出的位置,離不開政府和外部力量的強力支持與幫助。
正如前文提到的,烏幹達政府對國民基礎教育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保障基礎教育的發展。在法律方麵,烏幹達除了有憲法保障女性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外,還有專門的烏幹達兒童法案。該法案規定:所有兒童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幫助孩子開發自己的潛能,消除小學階段性別差異,實現平等教育等。1997年,政府實施免費初等教育體製取得了成功。通過這項措施,更多的女孩子得到了上學的機會。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為烏幹達基礎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其中,非洲婦女教育家論壇(ForumforAfricanWomenEducationalists)、女童教育運動(GirlsEducationMovement)、非洲女生教育倡議(AfricangirlsEducationInitiative)等非政府組織對推動烏幹達及非洲女性教育的發展功不可沒。這些組織積極采取行動,完善早期兒童發展計劃,關注女性教育質量,開展文化掃盲,推廣抗禦艾滋病的生活常識與技能,促進學校環境衛生改善等,從不同層麵提升了烏幹達女性基礎教育的質量。其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項目是國際社會對於烏幹達女性教育援助的最主要代表,該項目致力於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實施兒童發展計劃,並為女生捐助書籍等。
近年來,烏幹達女孩入學率不斷提高,女性受教育機會持續增加,學校基礎設施得以改善,文盲率顯著降低,這些都得益於烏幹達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及國際社會的援助。然而,貧困問題、學校衛生設施問題、根深蒂固的家庭傳統觀念、性別歧視、艾滋病問題等仍舊不斷困擾著烏幹達女性基礎教育。
五、烏幹達高等教育與女性發展
高等教育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非洲獲得獨立以後,高等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社會各個領域提供高層次的人力資源。它在促進社會凝聚力、提高公眾自信心以及推進社會民主等方麵至關重要。高等教育提倡性別平等,尊重種族和宗教的多樣性,有助於民族團結與國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