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幹達發展規劃2040》(TheUgandaVision2040)中指出,要在30年的時間裏將烏幹達從一個農業國家過渡到一個繁榮的、有競爭力的現代化中等收入國家。為實現這一發展規劃,烏幹達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1.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政府積極鼓勵私立大學的創辦,以促使烏幹達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展,從最初的一所大學擴張到35所大學,其中包括9所公立大學,其他為私立大學。
2.加大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在過去的10年裏,政府為4000名學生提供了獎學金,獎學金覆蓋所有公立大學。獎學金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受資助者的經濟壓力。在2013-2014國家年度財政預算中,政府擬定了學生貸款計劃,如實施得當,將會給那些因交不起學費而被大學拒之於門外的學生重新求學的機會。
3.強化高等教育與私營企業的合作。烏幹達高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國際發展合作機構(InternationalDevelopmentCooperationAgencies)的投資,其中包括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等。非洲發展基金的科技項目將讚助支持六所公立大學和兩個戰略高等教育機構。高等教育通過與私營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培養出更多實用型技術人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與社會接軌,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減少失業率,而且有利於培養國際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大眾化背景的影響下,烏幹達高等教育進入穩步發展期。在2005年前後,高等教育入學率雖然隻有4%左右,但是這個數字無論在數量、比例還是增長速度方麵仍是個不小的進步。除此之外,令人欣慰的是,烏幹達高等教育中的性別比例也在朝著平衡的方向發展。2011年,女性入學比例已經達到了50%左右。
烏幹達馬凱雷雷大學是烏幹達規模最大的大學,它創建於1922年,位於首都坎帕拉。該校現有22個係科、學院和研究所,本科學生約3萬人,研究生約有3000人。馬凱雷雷大學為非洲培養了很多優秀的領導人,例如,烏幹達前總統彌爾頓·奧博特、坦桑尼亞前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和本傑明·姆卡帕以及肯尼亞現任總統姆瓦伊·齊貝吉等,為非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馬凱雷雷大學在性別平等方麵的努力受到了國內和國際的讚揚,該校實施平權行動計劃,旨在增加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求學機會。女性獎學金基金會資助了近800名在學術上有天賦的貧窮女學生。女性解放和“性別主流化”的行動對學校的變革也起到了推動作用。非洲很多傑出的女性領導者就畢業於馬凱雷雷大學,例如,布茨特瑪大學(BusitemaUniversity)校長瑪麗·歐克瓦克(MaryJossyNakandhaOkwakol)女士。她一路艱辛求學,摘得了烏幹達最高學府——馬凱雷雷大學的博士學位。作為為烏幹達高等教育發展躊躇滿誌的女教育家以及烏幹達第一位公立大學女校長,她為推動烏幹達性別平等和女性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大學公共資源以及辦學差距之間的矛盾,成為烏幹達高等教育麵臨的現實問題。因此,國家層麵對高等教育的調控、高校內部教育質量的保障、政府與高校管理間的關係等問題較為突出。以馬凱雷雷大學為例,作為烏幹達第一高等學府,創建初期,它直接接受英國管轄。到20世紀40年代末,該大學獲得了半自主權,開始自主頒發學位。1963年,馬凱雷雷大學成為了東非大學的一部分,期間吸引了大量東非地區的學子前來進修。70年代至80年代烏幹達的政治動蕩與紛爭,使得馬凱雷雷大學也處於艱難發展期。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給烏幹達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急劇增長的學生數量給馬凱雷雷大學帶來了新的挑戰。2007年,該大學製定出了質量保障與評估體係,目標是“建設成為一個卓越的學術中心,為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所需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學、研究和服務”。質量保障與評估體係基本建立起來後,師資力量明顯得到提升,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科研能力進步較快,社會服務效果更加明顯,學術氛圍日趨濃厚。
同時,在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同時,烏幹達還針對高等教育采取了雙軌製學費製度,給高等教育帶了新的生機,大大減輕了學校的財政負擔,為大學基礎設施建設、科研項目投入、教師地位改善等提供了資金的保障。然而,較高的學費不但阻礙了部分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增加了女性進入大學的難度。
此外,烏幹達高等教育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首先是經費不足。烏幹達高等教育經費仍不能有效應對學生數量的迅速增加,也不能滿足教育與研究的基本需求,導致教學與研究質量以及師生的福利得不到保障。其次是教學資源緊張。高等教育中的學生人數迅速擴張,而教學設施有限,導致教室變得擁擠,教學環境較差。再次是就業率低。2011年畢業的學生中,隻有33%的學生能在正規部門就業。
盡管如此,烏幹達高等教育仍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已學成並進入專業領域,有的則在大學擔任重要職務或是教職人員。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烏幹達女性,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為個人發展及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她們在東非大地上綻放自己,香惠他人。
六、烏幹達女性領導力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女性教育的發展,為女性衝破傳統文化束縛,追求嶄新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1995年,烏幹達正式頒布實施新憲法,新憲法讓女性擁有了政治權利,並開始逐漸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隨後推出的性別平等政策,鼓勵和支持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女性發展依舊受困於很多無形壁壘。
女性常常處於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她們渴望通過選舉在政治上獲得領導權,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我抱負;而另一方麵,女性參加政治活動往往得不到配偶的支持,甚至會受到配偶的恐嚇。由於參與政治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女性沒有富餘的時間照顧家庭,她們也很難得到家人的支持。這是導致一些有能力的女性不能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的主要原因。
即使部分女性已經參與政治工作,也很難有升職的機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例如,她們的文化水平低,參加競選資源短缺,政治經驗有限,文化與傳統觀念認為女性應該做家庭主婦而不是從政,等等。當選後,她們更關心每天的生計,對於參加社區會議、培訓等活動並不熱心。這影響了選民對女性領導的支持,同時還對政治領域的女性持有偏見。因此,女性在政治環境中依然處於弱勢地位,重要職位被大多數男性占據。
2011年,在烏幹達第九次議會中,一位女性議會發言人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普遍關注。在一個全球倡導賦權女性以及性別平等的新時代,烏幹達曆史上第一位女性議會發言人的出現,意義重大。她可謂是追求政治領導力的女性學習的榜樣。媒體的關注和廣泛報道讓更多的人看到女性在政治領域的出色表現,有助於整個社會加強對女性的認同和支持,這無疑成為推動烏幹達性別平等和女性領導力發展的強大動力。
隨著越來越多出色的女性在政治、教育、經濟等領域發揮領軍作用,烏幹達女性領導力開始有了跨越性進展。首先,國家製定的政策為保障女性在各領域的平等提供了法律依據。其次,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使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束縛減少。尤其是成長在新時代的年輕人,他們對女性的態度比老一輩更加開明,讓女性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此外,媒體技術多樣化,也將為女性領導力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1970年考入馬凱雷雷大學,先後獲得該校動物學與植物學學士學位、動物學碩士學位、動物學博士學位;1973年開始在馬凱雷雷大學擔任不同職位,1999年晉升為教授。她親身參與了烏幹達兩所公立大學的始建,曾任古盧大學始建校副校長;2006年被任命為烏幹達布茨特瑪大學校長,發起並組織了烏幹達第一個“國際勞動婦女節”(1984年)。2013年獲得總統親自頒發的“國家獨立50年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