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正能量為何羞羞答答
前沿報告:【學習習近平“8·19”講話】
作者:王靖懿
正能量報道羞羞答答,說白了,是青年記者對這類報道想寫又不好意思寫、寫又寫不好的尷尬寫照,折射出的是水平不高、感情不深的問題。
羞羞答答這個詞,本應該是與記者絕緣的。但在以傳播正能量為主題的新聞報道中,記者,尤其是青年記者,表現得有些半推半就,羞羞答答。
對正能量報道不自信
從2012年起,“正能量”這個詞頻繁出現在社會視野。當年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視新聞頻道連續9天播放《你幸福嗎》街訪紀實節目。記者采訪過程中得到的種種“神回複”引起諸多非議。山西太原清徐縣北營村的一位中年男子麵對記者“你幸福嗎”的提問,回答“我姓曾”。這段有點“黑色幽默”的問答播出後迅速走紅網絡。
實際上,關於幸不幸福的話題,複雜而嚴肅,這樣簡單粗暴的街邊采訪方式,實在是讓人感覺突兀,不知從何說起。報道方式太過生硬,正能量宣傳就成為雷人雷語收集會,這不免讓剛剛進入傳媒領域的青年記者心有餘悸,頗有點談“正”色變。
同時,青年記者本身的正能量價值觀受到衝擊。當社會的良心和道德成為一種消費,正能量的宣傳就受到負麵效應的反噬。新快報報道的“小女孩為中暑女環衛工人打傘”,在第二天就被證實是假新聞;而“深圳90後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的報道被證實是一次炒作時,其炒作者竟表示“之前不是蘇州有暴雨中為乞丐撐傘的女孩嘛,深圳也應該有這樣的女孩,感覺是給深圳增光了,深圳也出了這麼美好的事情”。這些虛假新聞很快形成“狼來了”的效應,一次有人信,兩次少人信,三次、四次甚至我們青年記者自身也對正能量的故事產生遲疑、猶豫,又談何宣傳報道。
其實,這涉及記者對社會現實的把握問題。中國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畢竟在進步,發展越來越好,這是主流;中國有這樣那樣的人,但畢竟好人多,這也是主流。看清主流大勢,就不會以偏概全、一葉障目,就會真正明白:正麵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主旋律、正能量主導我們的新聞宣傳,既是媒體記者的政治責任,更是媒體記者的必然選擇。因為,這樣做新聞報道,才真正符合中國的實際和發展趨勢。
對正能量報道的特殊化認識
以下是筆者與一名青年記者之間的對話:
“寫過重大典型宣傳方麵的稿件嗎?”
“沒有。那可都是報社大筆杆子寫。”
“他們寫得好嗎?”
“寫得真好,特別有水平,能學到好多東西。”
“從‘看’而不是‘學’的角度來說,你喜歡看嗎?”
“不太喜歡。一味讚揚,有點假。”
“你以後願意寫這樣的稿件嗎?”
“當然願意,那說明自己的業務水平高啊。”
“那你覺得你寫的會有人喜歡看嗎?”
“估計也沒大有讀者喜歡看。”
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記者,對行業內的一切既定標準是最有衝擊力的群體,卻也是最容易淪為落後保守派的群體。從對話中可以分析出許多問題,但是有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那就是:青年記者將以正能量為主題的新聞報道作為一項有特殊要求、有特殊目的、有特殊能力的特殊新聞報道來看待,並沒有將其平常化。這正是青年記者麵對以正能量為主題的新聞報道時羞羞答答的第二大原因。因為特殊,所以有距離感。以正能量為主題的新聞報道被束之高閣,雖成為年輕記者膜拜的典範,卻呈現門可羅雀的冷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