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報道要見人見物見思想(1 / 2)

新聞報道要見人見物見思想

新聞實踐

作者:張學林

中央軍委領導同誌在今年初到軍隊新聞單位調研時,向全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充分認清肩負的職責使命,努力發出時代的聲音,打造富有我軍特色、具有創新力和戰鬥力的新聞宣傳和輿論陣地,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積聚更多正能量。落實軍委首長這一指示要求,做大做強軍隊報刊、電台、電視和網絡媒體新聞,呈現出更多富有時代感、生命力強、具有強烈教育和指導作用的新聞佳作,是軍隊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多采寫製作“見人見物見思想”的新聞報道顯得尤為必要。

新聞報道要見人見物見思想,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是要多采寫、製作人物新聞。通過報刊、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及時地把各條戰線湧現出的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用人物消息、通訊、特寫、專訪等新聞形式表現出來。像最近中央和軍隊新聞媒體反映平凡好人的“尋找最美基層幹部”、“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強軍精武標兵風采”等,呈現給受眾的都是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可歌可泣的善舉壯舉,有許多是激動人心、感人肺腑的精品佳作。

二是在反映工作和事件的報道中,也要讓人活躍其中、生動起來,注意挖掘和體現人的價值、人的思想。“新聞要感人,必須要表現好人。”隻有把報道中所反映的人的思想體現出來,讓受眾從新聞作品中感受到新聞人物的模範作用、思想品質和精神境界,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迪、汲取力量,新聞報道才真正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如果報刊、電視、廣播、網絡上刊發的每一篇報道,都能達到見人見物見思想的要求,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就會大大前進一步,就會更好地彙聚起強國強軍的巨大正能量。

見人見物見思想,是寫好人物報道的內在要求。在我國當代新聞史上,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焦裕祿、王進喜、蘇寧、李向群、孔繁森、楊業功、楊善洲、武文斌等眾多英雄模範人物和“南京路上好八連”、中國女排、“英雄航天員大隊”等英雄群體事跡的報道,早已盡人皆知,影響久遠,成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推動時代前進的生動教材。列寧曾經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英雄人物和先進群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反映出新聞報道的巨大作用,使我們看到了寫好人物新聞、做好“人”的文章的重大意義。

隻有見人見物見思想,新聞報道才更有生動性和可看性。新聞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能吸引人、打動人、教育人的莫過於表達人民群眾心聲、引起群眾共鳴的新聞。穆青等許多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新聞佳作,之所以工人、農民、解放軍官兵等都愛看,並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一個重要原因是成功地表現了主人公鮮明的時代特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感人的舉止言行,把人物寫實了、寫活了、寫真了。他們筆下的一連串閃光的人物,都已被人民所接受、喜愛,成為學習的楷模。焦裕祿這個縣委書記的榜樣,之所以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就是因為穆青當年多次深入蘭考,實地考察、精心采訪寫作,寫出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偉大精神,其作品《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堪稱我國人物通訊的巔峰之作,從此一個感人至深的黨的好幹部的光輝形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2009年習近平同誌在蘭考調研期間談到,人民日報刊登《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自己正上初一,看了報道幾次都泣不成聲、深感震撼,任福州市委書記時還填過一首詞紀念焦裕祿同誌;焦裕祿同誌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杆,我們要見賢思齊。由此可見一篇見人見物見思想的好新聞作品所具有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