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島廣播培養全媒體記者的實踐(1 / 1)

青島廣播培養全媒體記者的實踐

廣電視聽

作者:王麗君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青島人民廣播電台新聞中心派駐大會的2名記者每天從會場發回最新最快的報道。與以往不同的是,記者們不再隻是簡單地進行現場電話連線以及文字、錄音報道,而是通過圖片、微博、微信、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以全方位、立體化的模式為聽眾、網友們進行全景式報道。

而這隻是當下我國全媒體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媒介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基於數字化浪潮下生存與發展的思考,各地各類媒體對全媒體報道的探索風生水起。全媒體、媒介融合已然是傳統媒體麵對傳媒新生態、傳播新局麵的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而打造一支過硬的“全媒體記者”隊伍,則是實現媒介轉型、再造、升級的重中之重,也是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青島人民廣播電台新聞中心在山東省內較早地進行了全媒體報道的嚐試,筆者以在該部門10年的從業經曆,介紹一下相關具體實踐。

全媒體記者的工作裝備

什麼是“全媒體記者”?對這一職業的介紹,百度百科有著較為全麵的定義:“全媒體記者是指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並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於一身的人。”從這一解釋中可以看出,全媒體記者首先要有思維模式上的“破”,其次要有采編技能上的“全”,成為能夠嫻熟地運用多種新聞報道方式的“全能記者”或“多麵手”,可以勝任寫作、采訪、攝影、攝像,製作音頻、視頻,玩轉網絡、發送微博和微信等。而且這些報道手段經常需要在新聞事件現場同時使用,要求記者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全方位能力。

作為有著全媒體新聞實務體驗的記者,筆者感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記者從傳統廣播記者向新媒體記者角色轉換的前提是采訪設備的更新換代,專業的廣播采編傳輸裝備是廣播記者完成任務的前提。目前青島廣播新聞中心為26人的記者隊伍配備的采訪裝備,可謂非常精良:微型采訪機+筆記本電腦+無線上網卡+iPhone5手機+數碼相機+專業采訪背包等,讓青島廣播記者在新聞現場能夠華麗“亮劍”。

對全媒體記者的培養

麵對新一輪的媒介融合,記者唯有轉變觀念,繼續充電學習,才能謀求在全媒體格局中的新位置。青島廣播新聞中心積極采取措施,對在職記者進行了係統、全麵的全媒體知識培訓。

第一,讓記者全麵掌握不同媒介形態的特點和傳播規律

全媒體記者首先要麵對的就是熟練使用手中的武器,包括熟練使用照相機、攝像機,會使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傳輸、發布等,並熟知其傳播手段的特點。新聞中心定期組織記者進行業務技能培訓,例如邀請《青島日報》資深攝影記者及其他專業攝影記者前來授課,學習如何抓取瞬間,展示事件衝突性和現場感;邀請了青島電視台攝像師來講解影像知識、編輯軟件的使用等,讓記者學會拍攝時畫麵先行,敘事直接、生動、故事化、口語化;青島廣播網的部門負責人對記者進行了網絡平台及iPhone5手機的使用培訓,使報道更多地體現出移動性、個性化等;台內技術部門還定期進行電腦軟件的培訓,以實現報道的快速、及時……這些培訓不斷提升著記者的業務素質,以便整體把握媒介現狀。

第二,培養記者的全媒體報道思維

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記者需要同時為廣播、網絡、手機,甚至是電視等多種平台服務,因此記者要具備跨媒體傳播的意識,培養多媒體報道的思維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傳播效果,知道如何針對不同的媒介,將信息轉化成不同的媒介產品。例如,新興年輕受眾普遍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穩定的職業背景,追求個性化與娛樂化,反感說教並且口味挑剔,因此,生產新聞產品時,就要力求把受眾最感興趣的新聞在最合適的時間、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給他們,並通過互動等方式維係他們。為此,青島廣播新聞中心在每周的新聞例會中,專門設立業務研討板塊,記者們將心得感受以及所思所想在會議中分享碰撞,也將“他山之石”取來學習研討,不斷提升自己的報道水平。

此外,青島廣播新聞中心還多批次派記者走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進行跟班學習,學習中央級廣播媒體及其記者的報道思路、工作方式,記者們獲益匪淺。

青島廣播新聞中心的全媒體記者培養,整合了資源,提高了效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全媒體的傳播手段如何豐富,記者的采訪基本功、對新聞客觀和真實等原則的遵守是不變的,這才是記者的立命之本。

記者隻有在複雜的媒介角色中,時刻保持清醒,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自律意識以及法製觀念,才能成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全媒體記者。

(作者為青島廣播故事頻率副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