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真人秀作假現象的管控
廣電視聽
作者:殷亮
真人秀這種電視節目形態,對當代電視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是,真人秀節目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真人”秀,如今成了一個問題。
真人秀節目作假之怪現狀
時下熱播的一些電視真人秀節目並不“真實”,圈內的規則是,沒有劇本的選秀不是好節目,不編劇本的導演不是好導演。各種不同類型的真人秀節目,從選手選擇、情節設定到戲劇效果的營造等,都“用心良苦”甚至以假勝真。
情感故事類真人秀,通過當事人與主持人及專家嘉賓之間的交流,通過對當事人的現場采訪、訪談以及相關背景資料的視頻、圖片展現等方式,尋求解決家庭、生活中矛盾的途徑,某種程度上成為社會穩定的粘合劑和減壓閥。但是,有些節目編導遇到好題材,事件當事人卻不肯上電視或者臨時變卦,編導竟找來愛好表演的群眾演員,再現演繹一番。
生活服務類真人秀,試圖彰顯人文關懷與平民意識,對普通觀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並對服務和改變過程進行全程跟蹤記錄。遺憾的是,有些節目從嘉賓表現到劇情走向,好多都是編導組事先策劃設計好的,有時還雇人當“托兒”。
河南某台的一檔鑒寶類節目中,一名女嘉賓滿心歡喜地端出“幹爹”送給自己的翡翠掛件,被當場鑒定為玻璃做的地攤貨。正當節目視頻被當作笑話瘋傳於網絡時,該女嘉賓又通過微博澄清自己是“托兒”,表白節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戲,都是節目組安排的。
迄今大受歡迎的某大型相親節目,被網友爆料出場女嘉賓身份造假,甚至有個女嘉賓被指是40歲的已婚婦女。該節目先後出了馬諾、閆鳳嬌、俞夏等有噱頭又有看頭的“極品女”。以出位言行走紅一時的一些嘉賓,在牽手完成後不久就會“順利”分手,征婚成不成功並不重要,卻借此成功混到了一份或是品牌代言、或是節目主持、甚至是出演影視劇的“活兒”。
才藝選秀類真人秀的熱潮,從《超級女聲》延續數年至今,以圓夢、平民化、反偶像為核心元素,提倡“海選”、“全民娛樂”、“民間造星”,激勵了普通人在“選秀”中追尋自己的夢想。如今伴隨著各地歌舞選秀節目的同質化比拚,節目擔心光靠唱歌沒人看,於是編導找選手就有一條萬變不離其宗的標準:話題性。節目組會格外關注擁有苦情勵誌、性格怪異、身患絕症、屌絲逆襲高富帥等韓劇式橋段的好苗子,編導們建議選手打“情感牌”、“故事牌”、“緋聞牌”、“爭議牌”,再利用網絡媒體進行炒作。
近年來“草根”成了選秀中流行的標簽,各檔節目裏一撥撥的“草根”層出不窮:小夥子博眼球效應開店專賣女鞋、“美甲店老板”其實早就是簽約歌手;某新婚不久的男歌手,在台上哭窮酸哭辛苦,其實早開上了奧迪;更別說某女歌手剃了頭發,改改名字,搖身變成來自民間的發燒友。編導把一個個選手的身世渲染甚至編造得曲折離奇,他們同時也給被稱為導師的評委寫劇本,何時該擁抱、灑淚都有預案。數據顯示,很多煽情橋段都是當期真人秀節目的收視高點。
還有一種益智競賽類真人秀,選手通過參加遊戲答題闖關。個別缺乏職業道德的節目製作人,事先給有關係的參賽者提供題目甚至答案。這裏筆者無意引用證據來說明這一類型電視真人秀節目有無“潛規則”,有多少內部人“劇透”、“題透”發生,大獎是否會“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因為廣大受眾有這些方麵的擔憂,會影響媒體公信力和受眾的社會公平感,節目製作和管理者不可任其蔓延而等閑視之。
此外,遊戲規則方麵,才藝選秀類真人秀節目評分監督機製不科學,如果選手不願與節目組或讚助機構簽約,或者不配合炒作宣傳,就會被設計提前“合理”淘汰出局,即使他很有實力贏得好名次也會被一票否決;節目內容方麵,參與婚戀相親者目的不單純,為博出位即使假牽手、假嫁人也在所不惜;職場節目中,招聘公司無意真正高薪錄用人才,選手包裝帶來的創業項目其實早已談好投資,或者永遠隻是個不算數的投資意向而已,等等;宣傳效果方麵,各種惡炒惡搞不絕,更有甚者,直接圍繞節目收視率作假數據等,一切儼然如劇情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