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型低碳數字藝術文本建構策略
新媒體
作者:蘇月奐
當下,數字藝術已經占據大眾藝術消費的主流,其中,與接受者關係最密切、最能讓他們如癡如醉的是如網遊、QQ、微博、論壇、網絡小說這一類具有互動機製的文本,我們將其稱為“互動型數字藝術文本”。①與數字電影、電視劇這一類單向度傳播的非互動型數字藝術文本相比,互動型數字藝術文本特有的本真真實、虛擬真實和超現實真實能夠激發接受者的本真情感、虛擬情感和超現實情感三種自由情感。②這三種自由情感比非互動型藝術文本所激發的自由情感強烈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網民將網絡視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遊戲癡迷者甚至將其擺在了一個高於生活、高於生命的位置。
當藝術娛樂身心的溫柔魅力借助計算機技術搖身變為一種讓人無法自控的強大魔力時,當“網癮問題、謠言問題、詐騙問題、低俗問題、公共安全問題”接踵而至時,互動型數字藝術文本的真實機製和致情機製的德性就成為一個需要正視和考量的問題。從整個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這種自由情感的自由釋放常常以透支自身和妨礙別人為基礎,失當則引發悲劇導致失德或犯罪,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為此,我們要建構一種互動型數字藝術文本,使其既能滿足接受者的自由情感需要,又能避免過度自由招致的各種問題,即能激發接受者強烈而健康的自由情感,這種符合“利他行動”德性觀的數字藝術文本叫作“互動型低碳數字藝術文本”。③
對於建構互動型低碳數字藝術文本來說,似乎一切促進其真實性的提議都是沒有力度的。因為這種交互性、感官刺激、新現實圖景等藝術給予了人性解放的最大尺度,對它們的追逐與迷戀是人的本性,也是藝術創作者所深諳的道理。創作者已經將其發揮到了極致,並已趨向於將接受者的感情引向非理性的深處——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所深恐的藝術非理性在數字藝術時代真正成為憂患。互動型低碳數字藝術建構的要點水落石出,那就是在保證不損害藝術真實的基礎上用技術的、藝術的、立法的、行政的、傳媒的等一整套措施來規範互動型數字藝術的創作、傳播與接受,使其漸臻佳境。根據易出問題的互動型數字藝術文本以及所出問題的類型,我們將目標聚焦於網遊類、新聞類、論壇類、聊天類、文藝類等五大類,並提出建構方略。
網遊類
首先,針對法律政策和師長對青少年網癮者約束的失效,我們在堅持網遊實名製的基礎上提出“視頻網絡遊戲”的概念。所有運行網遊的電腦必須配備分辨率合格的攝像頭,在遊戲進行過程中每隔半個小時攝入遊戲玩家的頭像信息並與身份證上的頭像進行相似性匹配,攝像頭損壞、分辨率不夠或連續四次匹配率不合格(總時間為2個小時)都會導致遊戲自動停止。這樣既對網遊的時間自由性做出了讓步,又可以有效避免借用身份證的現象,也不會因為攝像過於頻繁而耽誤了玩家處理生活上類似如廁的急事,當然這需要以計算機圖像配比處理技術的完善為前提。
其次,創作者應當將遊戲分類為:青少年型和成人型。在青少年型遊戲中避免出現性、暴力及其他過度刺激的內容,並加入富有知識的、高雅的審美元素,建構融學習和娛樂為一體的遊戲文本。
新聞類
新聞類包括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以及騰訊網等嚴肅的和娛樂的網站,這類網站是網民獲取新信息的主要渠道,卻也是網絡流言誕生的主要場所。這裏大到國際新聞,小到家長裏短,無所不有。可是點擊率高、炒得火的多是各種醜聞,以明星八卦、官員富人糜爛私生活最甚,很能滿足人的窺私欲。因此很多人摻和,越攪越亂。歸根結底,大眾隻是充當了看客,受害的多是當事人。盡管在某些時候,網絡新聞的傳播力度讓某些人有所收斂,但更多時候體現了媒體暴力和人性異化。④
針對這樣的弊端,需要從媒體的運營機製來尋找彌補辦法,實行審稿責任製。對於嚴重失實或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的新聞,一經舉報立即追究記者、編輯各級創作者、把關者的法律責任,杜絕任何捕風捉影製造虛假新聞吸引眼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