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洋友緣奇平常事(2 / 3)

剛到九州市第五中學高三文科三班,同學們對這個叫“若水”的老外十分好奇,他到這裏來讀什麼書的,難道也想參加中國的高考?一個大男人為什麼取個名字叫什麼“若水”?若水也對周圍這些中國同學成天埋頭“苦讀”很不理解,怎麼該上體育課時老師經常宣布自由活動,而大家很少活動,大多“自由”回教室看書?而美術音樂課經常被語文、曆史、地理之類的課程所“代替”,為此若水還直接到校長室去“抗議”。當然,最後校方采取的政策是“主隨客便”,如果作為參觀學習的若水對所上的課程不滿的話,可以到其他班級選擇聽課或者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反正主要是參觀,至於學習嘛又不占用本校名額,隻要蓋個章“證明”這個美國人在中國有學習“經曆”就行,美國方麵更歡迎有不同社會實踐的“學習經曆”。當然英語課若水是“免上”的,但是若水還是不滿意,因為整個高中的美術和音樂課都很少,他希望了解中國的水墨畫和中國的民族音樂的想法落空了,他“選擇”到其他班級聽課的餘地並不多,盡管不滿意也無奈,因為幾乎所有的高中階段的中學都差不多。若水問中國的同學,考大學很難嗎?必須要考大學嗎?同學們都一致的答案: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好工作,現在中國大學比以前容易考了,但是好大學還是很難。

若水又問考上好大學就有哪些好工作?同學們回答就各式各樣了,但是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考上好大學也不一定有好工作。若水介紹說在美國許多人選擇不考大學,也有好工作,他們考大學選專業是為了個人興趣愛好。於是許多同學更羨慕國外生活了,若水說難怪中國從小就要求學英語,原來早就未雨綢繆為了大家今後可以方便到國外生活。

不過若水通過“自由”選擇聽課的機會倒是很快認識了不少其他班級的用他的話說“很有趣的”朋友,比如:理科一班二胡“高手”崔新明、理科四班計算機“天才”東方禮遠和文科二班的機電“發明家”王宗和。崔新明中等個子,雖然都已經高三了,也有十七歲了,但是卻長著一張娃娃臉,如果坐著猛地讓人一看還以為是個小學生,但是崔新明的音樂天賦特別是二胡演奏水平讓若水激動和羨慕,不論什麼樂曲,崔新明隻要彈奏上三遍就能熟練演奏,而且能彈奏出特有的感覺,這對渴望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和樂器的若水來說不亞於久旱逢甘霖。在美國孩子們普遍是學習過各種樂器的,但是和崔新明相比若水自認為還是遜色不少,其實崔新明的音樂天賦來源於他的祖父,說起他的祖父可是一篇傳奇故事,可惜他的祖父苦於歲月的折磨而英年早逝。崔新明的祖母因為丈夫一輩子受音樂之累而決絕讓兒子遠離音樂,說也奇怪,崔新明的父親終生沉浸在醫學領域,對音樂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但是遺傳基因的奇特魅力,讓崔新明依舊獲得爺爺的“真傳”。崔新明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小學的時候父親就因為常年接觸X光線而得了骨癌,也和祖父一樣英年早逝,幸運的是他在祖母和母親的精心嗬護下健康成長。崔新明對若水隨性的鋼琴演奏很是欣賞,兩人居然還合作演奏幾次,一來二往成為很友好的“合作”夥伴。崔新明對若水談起他的祖父和父親時,言語中充滿崇拜和自豪。崔新明的祖父是苗家人,世代從醫,到了崔新明祖父卻不好醫學卻沉浸在音樂裏,當年十裏八鄉的人無不知道崔新明祖父,崔新明對祖父是沒有印象的,因為他還沒有出生祖父就沒有了,所有的故事都來源於他還活著的祖母。“如果你回到老家,有人談起能讓蛇跳舞、讓狼溫順的人就是你的爺爺。”他的祖母總是這麼對他說。本來父親說好等他上初中了,長大些了就帶他回老家看看。現在都高三了,可惜祖母已經坐上了輪椅,母親整日辛勞掙錢養家、操持家務還有服侍婆婆,回老家的話從此也就無人再提。但是在崔新明的心裏他一直有著對老家的憧憬,“當年是不是爺爺的一曲情歌打動了你?”崔新明問他的奶奶,他的奶奶布滿歲月溝壑的臉上居然浮現紅暈,讓崔新明驚訝不已:看來時間的久遠也不能磨損美好的記憶。崔新明的爺爺通常用一根沒有聲音的簫吹一宿,第二天再用琴弦彈出來給大家聽,據說勞累一天的人聽了很快就解乏了,生病的人也不再痛苦。崔新明半信半疑,音樂可以讓人愉悅是真的,但是可以治病就玄乎了,他對若水說:“也許是奶奶太崇拜我爺爺了,才添油加醋的編過頭了。”若水問他爺爺是怎麼去世的,崔新明學著若水平常的樣子聳聳肩說:“說是在特殊時期的時候被批鬥活活打死了。”若水一臉驚訝:“什麼人這麼無法無天?抓到他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