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出版單位新編輯培訓班上的講課材料
作為出版工作者,作為一名編輯,我覺得有兩句話必須記住:“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劉杲先生),闡明了出版活動的本質特點;“一不虧心,二不虧本”(葉至善先生),體現了出版企業的經營理念。人才培養也好,出版創新也好,都要圍繞這個特點和理念。
所謂“大道至簡”、“為所當為”,不論出版形態如何豐富、圖書市場如何變幻,出版工作的許多基本規律、編輯人員的基本要求是不會改變的。
一、正確認識編輯的地位和作用
圖書是人類文化的總彙。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經濟、政治、科技、社會等發展狀況,大都反映在圖書上。無論中外,曆史上的各種書籍,大多要依靠編輯工作者的收集、整理、刪並、考訂等工作,然後才得以傳播和保存。
在我國,編輯工作源遠流長。漢語“編輯”是個多義詞,既可作為動詞指編輯活動,又可作為名詞指編輯人員。“編輯”一詞還是發展變化的,古代的編輯活動是與文獻資料的選編校勘相聯係的,是一種成書方式,“收集材料,整理成書”(《辭源》修訂版)。出版業出現後,編輯又與出版相聯係,指出版的一個環節和出版業的一項專業工作,“組織、審讀、挑選和加工作品的工作。是傳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環節”(《辭海》1999年版)。二者有聯係也有區別。它們共同的活動內容和特征:選擇、整理已有的文化成果向社會傳播。
孔子(前551—前479)既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編輯家。孔子“刪詩書”,就是說他編定了《詩經》、《尚書》、《春秋》。“刪”就是編輯整理的意思,包括收集、排比、刪削、編次、考訂、增改等等工作,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工作。孔子自己是“述而不作”,講了那麼多年學也沒有留下係統的著述,隻有後幾代學生把他的一些語言編輯整理,成為千古流傳的不朽之作《論語》。人類的文化傳播,社會的文明進步,離不開先哲們所做的這些編輯工作,真可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用來記錄和傳播人們語言、思想和形象的載體越來越多,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尤其是近十年來,網絡出版、電子圖書、手機閱讀、即時印刷、網上銷售、數字圖書館等,已經或正在深刻改變著文化傳播方式和人們的閱讀習慣。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些從事圖書編輯這一傳統職業的人該怎麼辦?
正如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中國編輯學會名譽會長劉杲說的,“一切文化傳播都離不開編輯活動。編輯活動對作者的價值取向和公眾的價值取向進行協調,是文化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隻要有文化傳播,就要有編輯工作;隻要有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就離不開編輯活動。進一步說,信息和網絡技術越發達,信息量就越大,信息傳播就越便捷,就越需要專業的編輯人員來進行必要的選擇和加工。
綜觀曆史,麵對現實和未來,編輯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為:
(一)文化傳播的主體。
編輯工作的基本規律:編輯人員以傳播文化為目的,對作品進行選擇和加工。在這裏,編輯人員是主體,作品是客體,傳播文化是目的,選擇和加工是手段。
作者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在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中居於主導地位。但任何作品,隻有通過向公眾傳播才能實現其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選擇和加工作品,則是編輯居於主導地位,體現編輯的價值判斷和文化素養。
編輯選擇是編輯人員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對資源、主題、作者等進行的選擇,強調的是選優和選新。編輯選擇要在判斷作品的文化和商業價值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編輯加工是在依法維護作者權益的前提下,使作品的內容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完美,更加符合出版的標準和規範。編輯加工可以增加作品價值,包括文化和商業價值。
創作生產,作者是主體;傳播,編輯是主體。
(二)作者與讀者的紐帶。
我們常說,作者是衣食父母,讀者是上帝,我們離不開這兩者。反過來說,作者和讀者也離不開我們編輯。讀者要通過我們的勞動,來獲得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作者也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作品得以出版傳播。我們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一方麵,編輯是讀者需求的知情者,也是市場規律的把握者。通過發揮這樣的優勢,讓作者的創作更加貼近讀者需求、適應市場變化,從而更好地實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者的價值實現
另一方麵,編輯熟悉作者資源和文化資源,掌握出版工作的規律。通過編輯的選擇和加工,使讀者獲得真正優秀的作品,得到知識和愉悅,推動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讀者的價值實現
通過編輯的紐帶作用,達到讀者的價值實現、作者的價值實現。與此同時,編輯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三)出版工作的核心。
在編輯、印製、發行的出版構成中,編輯處於核心位置;在精神產品生產、物質產品生產、產品流通的出版過程中,編輯處於開端的地位。
沒有編輯,出版物的印製和發行就無從談起。出版社要生存和發展,主要取決於是否擁有高質量的、富有競爭力的出版物。而高質量和富有競爭力的出版物,主要依靠編輯人員持續努力和不斷創新來獲得。編輯工作的質量水平,直接影響、製約甚至決定複製和發行的效果。“編輯部是出版社的發動機,它給全社各部門提供動力,編輯部提供的稿件質量好壞、暢銷與否,直接影響出版社的命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耐爾)。
這樣說並不意味著要忽視其他兩個環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工作中的印製和發行等環節,對出版物的質量、成本和銷售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業內一位專家指出,出版過程就像一條鎖鏈,所有環節都做足、做到位,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但如果在某個環節上發生斷裂,那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二、做一個合格的編輯
關於編輯人員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編輯,許多關於編輯出版工作的教程、期刊上,都有全麵和係統的論述,大同小異,值得大家認真研讀。
圖書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傳播和積累知識、文化,產生一定社會輿論導向作用的精神產品,又是能在投入產出中為出版者帶來經濟效益或經營風險的物質產品。生產圖書產品,既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規律,也要遵循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兩者不可偏廢。
出版社作為文化企業,具有雙重責任:一方麵要參與文化建設,承擔文化責任。這既是國家和社會的要求,也應是一家成熟出版社的自覺追求。“出版社並不因為它經營管理的才能而出名,而是因為它所出的書而出名。出版史是出版了傑出的書的傑出出版社的曆史”(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小赫伯特·貝利)。另一方麵要通過經營管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這是出版社生存發展的需要。“經營管理好的出版社能夠更成功地多出好書,而出版了很多好書的出版社卻會由於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