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編輯人員的要求也是雙重的,既有文化建設方麵的,也有經營管理方麵的。根據前麵對編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自己在出版單位三十年的實踐和觀察,我認為增強以下五種意識,對做好編輯工作十分重要。

(一)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做好編輯工作的基礎,這是由編輯工作作為文化傳播活動的基本性質決定的,也是黨和政府對編輯出版工作的重要要求。每一個編輯人員都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各項工作,既對我們的服務對象負責,也對自己負責。本田公司著名的“三喜歡”經營理念:做企業要做到員工、用戶、商家都喜歡;套用一下,做編輯也要做到讀者、作者、自己“三喜歡”。

1.對讀者負責。編輯出版是麵向公眾的傳播活動,是對讀者閱讀需求的適應和引導。要通過我們認真負責的選擇和加工,為讀者提供優秀的精神產品。首先,內容應該是健康有益的,是可以為讀者帶來價值的,至少是無害的,切實防止損害國家和公眾利益、誤導讀者的內容出現;其次,編校質量要符合標準,尤其是科技、文教、少兒類讀物;第三,形式上盡可能做到讓讀者喜聞樂見。讀者是我們的“上帝”,隻有對讀者懷著高度負責的精神,我們的出版物才可能贏得讀者、贏得市場。

在對讀者負責方麵,魯迅、鄒韜奮都為我們樹立了典範。魯迅先生主編過多個文學刊物,也編譯過不少外國作品,他認為,編輯首先是對讀者負責,“隻要於讀者有益,於作者還對得起,此外都是可以不管的”。韜奮先生辦《生活周刊》和生活書店,都以為大眾服務為宗旨。

2.對作者負責。作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沒有作者的直接生產,編輯將一事無成。對作者負責,一是要保證出版物的質量,包括編校質量、裝幀設計質量、印製質量,讓作者的作品盡可能完美地呈現;二是進行積極有效地宣傳推廣,讓讀者知道和喜歡作者及作品,讓作者得到更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利益;三是為作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包括組稿和加工階段的交流討論、出版後及時足額支付稿酬、著作權的委托代理,以及日常的關心照顧等等。

3.對自己負責。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尊重和熱愛它,按照它的規律辦事,並立誌幹出一番事業來。要有創造的激情,你的創意可能催生一部暢銷書、長銷書,甚至名著;同時要有腳踏實地、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如履薄冰、戰戰兢兢,防止各種差錯,尤其是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麵出問題。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多些成就感,少些遺憾。

(二)創新意識

編輯的創新意識,是出版行業的特征所要求的。“思想僵化一定沒有出路。新聞出版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創造性行業,從內容生產到傳播手段,從甲骨文到互聯網,不斷發展變化,什麼時候能夠離開創新?”(柳斌傑)創新是出版發展的動力,也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創新有時候很簡單,別人沒想到或沒做到的,你想到、做到了,就是創新。大到“歐元”、“包產到戶”,小到“司馬光砸缸”。

文化產業,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是創作、生產、銷售內容的產業。美國稱“版權產業”、日本稱“內容產業”、英國稱“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內容、科技、資本、服務。“內容引發社會需求,科技改變產品形態,資本影響產業規模,服務決定市場成敗”。內容的要求:原創性、差異性、不可替代性。出版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符合這樣的特性和要求。出版社定位應該是內容服務商。要做到原創、差異和不可替代,關鍵在創新。編輯的創新意識,應當體現在編輯工作的方方麵麵,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選題創新,每一本書都應該是獨特的

——理念或立意創新。以新的理念和意識、新的編輯角度來策劃選題,做出來的書一定是有獨創性的。如:《大敗局》從知名企業家失敗的案例切入是一種創新。

——內容創新。強調內容的原創性,更貼近時代發展,貼近當今讀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楊紅櫻的原創少兒圖書,楊當過老師、做過少兒刊物的編輯,對當今的孩子很了解,孩子們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裏麵的故事就好像發生在他們的身邊。

——形式創新。既有裝幀、封麵、版式的創新,也有編輯方式和出版形態的創新。《兒童版唐詩三百首》,很多出版社都做過,但浙少社的最受歡迎,就是有創新,尤其是封麵、版式、整體設計都有新意,做到了圖文的完美融合。《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的麵世,被稱為國內出版史上的一個創舉,其新穎的形式引起了一波連環畫閱讀熱潮,“用生動的圖畫,精煉的文字改編,把世界文學國度中的經典呈現給讀者,融文學性、藝術性、知識性於一體。該書是可以經久不衰,傳之永久的”。

2.結構創新,形成產品組合

——寬度:產品的類別數;

——深度:每類的品種數;

——長度:全部產品的品種數;

——相關度:各類別產品的相關程度。

由於圖書產品具有品種多、單品種印量小的特點,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編輯在策劃選題時更應該在產品組合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板塊優勢和規模優勢。事實上,這些年拉動圖書市場銷售的主要是品種規模和暢銷書兩大力量。

3.營銷創新,讓讀者知道並喜歡你的書

——由被動等待到主動出擊。1998年《學習的革命》“瘋狂營銷”,設定的目標是100天銷售1000萬冊,實際是2天銷售36萬冊,已算奇跡。更重要的是使“科利華”成為國內知名企業與品牌,並使無形資產增長許多倍。

——由偶爾為之到常態化。要求重要圖書都有營銷配合,重要節假日都有活動安排,一般圖書有書評書介。

——由單一的宣傳推廣到多形式的交流溝通。比如《圖書市場資訊》,手機群發係統,網絡等,搭建起方便快捷的出版社與經銷商、出版社與目標讀者信息溝通的橋梁。

編輯要參與營銷創新。我們說選題策劃不等同於人們常說的“點子”,那種以為隻提出一個書名就是選題策劃是不對的。就一本圖書而言,它的選題策劃至少包括了這樣幾個方麵:一是編輯在選題申報論證階段提出的選題構想,包括選題的框架結構、編排體例和作者選定等(虛擬形態的策劃);二是選題成形中圖書書裝形態以及印製成本等(實物形態的策劃);三是圖書成形前後宣傳訴求點,以及成形後的發行營銷(宣傳營銷的策劃)。

(三)市場意識

出版物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實現,都離不開市場。決定一個選題做還是不做,通常基於三條判斷原則:一是文化價值(意義、影響力),二是市場需求(銷路、盈虧),三是實現可能性。其中的市場需求,隨著圖書市場競爭加劇和出版單位改製,越來越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編輯的市場意識,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