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告別了五年軍旅生活的我,從當時的福建前線回到家鄉杭州,放下槍杆子拿起筆杆子,成為一名出版工作者。三十多年來,先後在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省新聞出版局(出版總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和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等單位,從事圖書校對、期刊編輯、人教處處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集團副總裁等工作。
因為工作和學習的需要,我拉拉雜雜寫過一些出版業務方麵的短文。這次收集整理的稿子,寫作的時間跨度二十五年,有為業內報紙和刊物寫的,有為各種發言和講課寫的,也有為自己拿學位寫的,還有幾篇是媒體朋友對我的采訪稿,其中的事實和觀點有點意思,故一並收入。自認為水平有限、質量不高,應景式的、內容重複交叉的都有,實在不太拿得出手。好在有一點值得肯定——這些文字從特定的角度,比較真實地記錄了出版業這些年來改革和發展的曆程,以及一位出版人在此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這多少讓自己感到安慰。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期,親曆了出版業數字化、全球化、多元化、市場化的洗禮,參與了出版單位市場競爭、轉企改製、轉型升級的探索和實踐,見證了中國出版的繁榮和發展。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成熟,成為一位資深出版人。作為出版人,我覺得有兩句話必須記住:“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劉杲先生),闡明了出版活動的本質特點;“一不虧心,二不虧本”(葉至善先生),體現了出版單位的經營理念。所謂“大道至簡”、“為所當為”,不論出版形態如何豐富、圖書市場如何變幻,基本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回歸常識、回歸原點才是出版的正道。
感謝文庫的策劃者和實施者給了我這麼個機會,讓我對自己幾十年出版工作的實踐和思考進行一次梳理;感謝現在及過往的同事們,與我一起在這個領域裏耕耘和探索;更感謝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為出版工作者提供了創新和創造的機會。
假如這些文字對他人還有一點點用處,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2013年10月6日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