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封麵人物入選辭:三十年躬耕書林。陳純躍擔任浙江少兒出版社社長期間,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堅守文化情懷,善用商業智慧,組織策劃和出版了多個在全國乃至海外有重大影響的圖書項目,帶領該社成長為少兒出版的領軍力量。在出版集團平台上,續寫出版人生的精彩華章。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春題湖上》抒發對西湖美景的眷戀,而陳純躍的生活怕是要讓他豔羨不已——“西湖邊一個半徑不足300米的圈子裏,我生於廝、長於廝、工作於廝、安家於廝……我成不了詩人,因為缺少思鄉的情懷。”在西子湖畔的出版大廈裏,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副總裁陳純躍如是調侃自己“本土化”的人生經曆,言語間流露出他標誌性的隨和、謙遜和儒雅。
1981年底,告別了五年軍旅生活的陳純躍,回到家鄉杭州。最初被分配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當校對,然後在社辦期刊《社會·家庭》做編輯;1988年起擔任省新聞出版局(總社)人事教育處副處長、處長;1996年底被任命為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2007年初出任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副總裁。
麵對這份簡單的履曆表,陳純躍自我評價“是個隨遇而安的人,沒什麼大的目標和追求,到哪裏就把哪裏的活幹好”。就是這樣一個“不強求”的人,先後組織出版了多個在全國乃至海外有重大影響的圖書項目,帶領浙少社成為行業知名品牌,入選“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總結三十餘年的出版工作,陳純躍用三句話來概括:做出版,既要有文化情懷,也要有商業智慧;做管理,既要有硬管理,也要有軟管理;做人,既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也別把自己太不當回事。
做管理,既要有硬管理,也要有軟管理
到浙少社上任伊始,陳純躍就碰上了兩隻“攔路虎”:一是列入計劃的教輔被砍掉,一般圖書陣容不整;二是內部有諸多矛盾需化解,諸多關係需理順。
之前9年的人事工作積累,此時派上了用場,陳純躍和新班子沒有急著掄上“三板斧”,而是花了大半年時間搞調研,他找來所有的室主任、資深編輯和部分離退休老同誌談心,尋找解開亂麻的那根“線頭”。
1997年,陳純躍主持的浙少社機構和機製改革,讓習慣了在傳統軌道上運行的出版人頗感意外:一是對內部機構進行重組,調整編輯部門設置,為完善出版結構,也為建立員工間的新型關係、啟用有能力的員工創造了條件;二是改革用人製度,按需設崗、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定期考核、動態管理,讓富有激情和能力的人到相應崗位上來;三是改革分配製度,將個人收入與績效掛鉤,出工拿工資、出效拿獎金,上不封頂下保底。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社開始在一個新的製度框架下運行,原有的“大鍋飯”被打破,極大地激發了全社員工的工作熱情;原有的矛盾逐步化解,讓好書說話、讓市場評判成了唯一標準;出版態勢迅速向好,更為浙少社後來的良性循環埋下了伏筆。這次改革走在了浙江出版界和全國少兒出版界的前頭,先後有十幾家少兒社慕名前來學習交流。
與此同時,他提出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選題結構思路,即涉足少兒出版各主要板塊的同時,選擇一個或幾個市場份額較大、處於市場成長期的板塊,培育優勢,爭取占領製高點。為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浙少社著力充實編輯隊伍,同時對一般圖書給予更多扶持,特別是對原創的文學、知識和低幼類讀物,在選題申報、經費補貼、評獎等方麵盡量多支持;還利用國際出版資源,不斷強化優勢領域。
這些前瞻性的引導政策很快顯現成效,浙少社一般圖書的陣容大大增強,結構更加合理,可供書、常銷書品種不斷增多,湧現出《兒童版唐詩三百首》、“冒險小虎隊”等單冊銷售上百萬冊或叢書銷售上千萬冊的“超級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