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禮儀發展史
人類學家認為,禮儀在人類擺脫愚昧狀態後就已經產生,發展至今已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進程。
(一)禮儀的起源
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尋求滿足自身欲望與實現欲望的條件之間動態平衡,協調主客觀的矛盾,特別是伴隨著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產生了禮儀。禮儀在其傳承沿襲的過程中不斷發生著變革。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演變過程可以分四個階段。
禮儀的起源時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禮儀的產生有其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內容包括:製定了明確血緣關係的婚嫁禮儀;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製;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製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一前771年)人類進人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製,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製度。如“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麵的禮儀規範和行為標準。古代的禮製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
3、禮儀的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以孔子、盂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係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麵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的劃分及其意義。
孔子對禮儀非常重視,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盂子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禮”看作人的善性的發端之一。
4、強化時期: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征,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中,它逐漸演變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撓人類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
縱觀封建社會的禮儀,內容大致有涉及國家政治的禮製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
(二)禮儀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禮儀規範、製度,受到強烈衝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腐朽、落後的禮教進行了清算,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被繼承、完善、流傳,那些繁文縟節逐漸被拋棄,同時接受了一些國際上通用的禮儀形式。新的禮儀標準、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新中國成立後,逐漸確立以平等相處、友好往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為主要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西方一些先進的禮儀、禮節陸續傳人我國,同我國的傳統禮儀一道融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構成了社會主義禮儀的基本框架。許多禮儀從內容到形式都在不斷變革,現代禮儀的發展進人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大量的禮儀書籍相繼出版,各行各業的禮儀規範紛紛出台,禮儀講座、禮儀培訓日趨紅火。人們學習禮儀知識的熱情空前高漲,講文明、講禮貌蔚然成風。今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禮儀在新的層次上同國際接軌,符合國際慣例。
二、禮儀的基本概念
(一)禮儀的含義
“禮儀”最早在我國古代是被作為一個時代的典章製度和道德教化使用的。禮儀包括“禮”和“儀”兩部分。“禮”,即禮貌、禮節儀”即“儀表”、“儀態”、“儀式”、“儀容”,是對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的統稱。其含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用語言、行為等方麵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符合“禮”的精神,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以“律己敬人”為核心的完整的行為準則或規範。它是人類文明、道德、進步的反映,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組織、個人形象的反映。從廣義的角度看,它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和交際藝術。從狹義的角度看,通常是指在較大或隆重的正式場合,為表示敬意、尊重、重視等所舉行的合乎社交規範和道德規範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