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一起才是說不出口的失敗
1.我們原本是活在當下的人,因為過分思慮於未來,而失了當下,其實也沒有了未來。
2013年9月17日,我們結束了雙城生活。異地戀,分居婚,七八年熬下來,有時會誤以為這就是我們應有的狀態,甚至連家人,也開始支持我們天各一方的生活方式。
姐姐跟我講她知道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分居十幾年,關係尚可,工作調到一起後第三年,卻離婚了。生活像車禍之後碎在地上的擋風玻璃,棱角分明地想要磨平靠近它的任何東西,包括愛,唯有保持應有的距離,它們才在日光的折射上,泛出溫柔的、華麗的光芒。
分得遠一點,愛得久一點。挺長一段時間,我們被這個信念支撐著,流連在電話熱線,奔波於鐵路沿線,生活方麵縱有諸多不便,卻誰都不肯開口說“在一起”,既害怕負擔讓對方改變生活方式的責任,也害怕天長日久的相守所帶來的厭倦。
看多了悲歡離合,對於未來免不了有幾分恐懼,分隔兩地,保持距離,幻想借此拉長情濃轉淡的時間。
我們說自己是理智的,卻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懦弱的,因為曾經有過異常美好的愛情,反倒為愛所累,格外害怕生活以它本來應有的節奏,改變愛情甚至改變我們。
女兒過了兩歲,開始介意父親經常不在身邊這件事。每當我們在電梯裏遇到其他小朋友與他們的爸爸,她總喜歡抬頭問我,媽媽,我也有爸爸吧?一次,我去見同學,同學的孩子與我女兒有過一點小朋友的小交情,我便告訴女兒,我們要去見的這個人,是涵涵哥哥的爸爸,女兒立即大聲說,我也有爸爸。
小孩不懂什麼是生活,他們的愛與需要總是表現得格外純粹,即使爸爸有時會發脾氣,有時會打她,她也絲毫沒有恐懼,她的需要很簡單,隻要爸爸在身邊,隻要與其他小朋友一樣。有時候,我會被她的純粹打動。所謂成熟,其實是不斷被世俗侵襲的過程,我們原本是活在當下的人,因為過分思慮於未來,而失了當下,其實也沒有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