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刻苦讀書的中學時代(1 / 2)

1920年秋天,我小學畢業了。我還想繼續讀書,就拉著外婆,去找大哥商量。大哥知道我讀書用功,成績好,支持我繼續讀書。外婆就說讓我跟表兄崔雁冰到上海浦東中學去讀書,她說:“有表兄關照,我們也就放心了。”

動身去上海之前,大哥又叮囑我:“目前家境不好,你在外麵讀書,一要節儉,不能亂花錢;二要用功讀書,才不辜負家裏辛苦供養你的一番心意。”大哥能讓我到上海去上中學,我很領他的情。我也下決心,到中學一定好好讀書,學好本領。

從我們家到上海,先要乘船,再轉乘火車。這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因為有表兄領著,所以不害怕。到了上海,乘上有軌電車,叮叮當當很好玩。這一路上,一切都感到新鮮,兩隻眼睛好像不夠用。

到了浦東中學一看,這個學校真大!有中學還有小學。教學樓裏除了教室還有實驗室,校園中間是大禮堂,禮堂前麵是運動場,後麵是操場。操場上有遊泳池、旱冰場。另外還有兩個飯廳、兩座學生宿舍。和沙溪小學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浦東中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校門口迎麵的一尊銅像。銅像大理石的基座上刻著“楊公斯盛遺像”六個大字。楊斯盛就是這所學校的創始人。表兄給我講了楊斯盛先生的故事。

楊先生是浦東人,從小就沒有了父母,因為家裏很窮,沒有錢讀書,13歲就到上海學做泥水匠。他聰明、勤奮,練了一身好手藝。他還講義氣,肯幫助人,在工友中很有威信,大家都信賴他。30來歲,他就承建了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從這以後,他在上海就有了名氣,生意從此興旺起來。慢慢地他積蓄了一些錢。到老了,他回想起自己從小失學,沒有文化,一生吃了許多苦頭,就決定把積蓄的錢拿出來辦學校,讓貧苦的孩子也能進學校讀書。

1904年,他委托黃炎培先生在他的家鄉——上海浦東先建一所小學;1907年又建成中學。1908年,楊先生去世了,為了紀念他,大家捐款在校園裏建了這座銅像。

我聽了這個故事,非常感動,楊先生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間。我為自己能進這所學校讀書感到慶幸,感到自豪。我也從內心感謝外婆、大哥,特別是表兄。

表兄崔雁冰是學校的教務主任兼英語教師,他領我拜見一些老師,安排我的食宿,囑咐我要聽從老師的教導,遵循校規,好好用功讀書,各方麵為我考慮得很周到,還叫我有困難就隨時去找他。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這份恩情。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時我就想,表兄工作很忙,我絕不能給他找麻煩,自己一定要努力,取得好的成績,為表兄增光。

楊斯盛先生不僅辦起了這所學校,還為學校立下了校訓,就是“勤、樸、誠”三個字。全校師生遵循這條校訓,培養起良好的校風、學風。同學們勤奮好學,樸實無華。星期天除了上街買書和學習用品,很少有人到上海市區去玩耍,都在學校裏讀書。

我學習也很刻苦,用4年時間學完了中學全部課程,成績優秀。尤其是英文和數學,在那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我英文的先後有兩位老師,第一位身體不大好,教了一年就不教了;第二位老師叫嚴琬滋,他教得非常好,在課堂上常常要我們用英語回答問題,並且要求同學之間用英語互相對話,所以我們的英文進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