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祖國在我心中(1 / 2)

在葉企孫先生和吳有訓先生的鼓勵下,1930年我考取了江蘇省官費留學生,被分配去德國柏林大學,做邁特納的研究生。邁特納是柏林大學第一位女教授,也是很有名的實驗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她的天賦高於居裏夫人”。

我在德國留學4年(1930—1934),這4年正是現代物理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新的理論、新的發現一個接著一個。

1929年,狄拉克預言存在正電子。狄拉克是英國的數學物理學家,他在研究中得到一些方程表明,電子應該是具有兩種不同電荷的粒子,一種為正,一種為負。我們已經知道電子帶負電荷,按照狄拉克的理論,他認為應該存在一種和電子相似的帶正電荷的粒子。

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說。物理學家發現,鈾(一種放射性元素)和別的放射性物質發射三種射線:第一種能被負電極吸引,穿透力不強,叫α(阿爾法)射線;第二種射線能被正電極吸引,穿透力比較強,叫β(貝塔)射線,就是湯姆遜證實的電子射線;第三種射線穿透力最強,叫γ(伽瑪)射線。

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α射線、γ射線的能量是一個一個分立的,而β射線的能量是從小到大連續分布的。為什麼β射線是這種連續的能量譜呢?一些實驗物理學家,還有我的老師邁特納都在做β衰變實驗方麵的研究。這件事也引起了泡利的興趣和關注,他通過研究發現,原子核在放射β(電子)粒子時,電子的能量比預計的小了。於是,他在一封信中提出,當原子核發射出一個β粒子時,同時也伴隨著發射出一個不帶電、也不具有質量的粒子,就是這個粒子帶走了丟失的能量,這就是中微子。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同一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在宇宙線中找到了正電子,證實了狄拉克的預言。

1933年,意大利人費米提出β衰變理論,在理論上肯定了中微子的存在。

1934年,約裏奧·居裏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這一係列的進展,在德國物理學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對我也是很大鼓舞,我覺得物理學太有趣了,我更加愛我選擇的專業。每一項新進展的消息傳來,我都注意老師們的反應,傾聽他們對這些新理論、新發現的看法,從而辨識當代物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柏林大學在當時是世界科學研究的一個中心,我能到這裏學習,感到很幸運,這也是清華大學兩位老師對我的培養。我常常想到我的祖國貧窮落後,需要我們學好本領,振興祖國。

在德國我很想念自己的祖國,常回憶自己在國內的事情。我想起1926年3月18日,北平5000多名群眾在天安門集會遊行,反對英、美、日等八國政府提出的最後通牒,遭到段祺瑞政府軍警的血腥鎮壓的情形。當時我們清華大學也有部分同學參加集會,我親眼看到我的同學在我身旁中彈倒下。血淋淋的場麵,使我看清了北洋軍閥的反動賣國真麵目,深深感到中國青年應該肩負起救國的重任。所以,我在德國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

我就讀的柏林大學威廉皇帝化學研究所放射物理研究室,是在柏林郊外的一個小鎮上。這裏環境很好,比較寧靜,我除了到城內的校部去聽課和聽講演外,其他時間都在郊外的課堂學習,或者在實驗室做實驗。我一進實驗室就忘了時間,常常是工作到深夜,而實驗室的大門晚上10時就鎖上了,我常常翻圍牆回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