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微信公眾號開展教學的思考(2 / 3)

2. 研究工具。問卷調查、學生訪談和課堂觀察記錄。

3. 教學實踐和設計。從2015年5月14日,我們利用微信輔助新聞學教學進行了為時4周的教學實踐。實踐主要場所為普通的教室,學生都持有支持安裝微信的智能手機,利用微信群聊、語音記事本、群發助手及微信公眾號對教學的作用,進行了教學設計。並邀請任課教師加入到微信的教學實踐中。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教師同步更新微信公眾平台的內容,學生使用手機查閱學習,也可以在微信群裏提出問題或及時發表自己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等。通過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方式,致力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教學模式由灌輸式向自主式的轉變。

項目功能對教學的作用

微信群多人文字及語音聊天建立全班微信群1個、7人一組建立8個小組協作微信群,進行課內和課外的小組協作學習,又可以在在全班範圍內進行互動,教師也可以加入任一小組的討論。

語音記事本語音速記和文字記事學生通過此功能建立口頭和書麵作業電子文檔,對學生課堂內外的作業實現監控。

群發助手給多人發送消息把教學通知、作業等發給多個人,對不同的小組和學生下達不同的指令和任務,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微信公眾號群發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建立“新聞+”微信公眾平台、推送電子文件和課前預習資料,加大課堂信息。並根據課程需要和學生需求,在課後定期推送電子材料,有效地補充學習內容,引導自主學習。同時,推薦各大媒體微信公眾號,轉載學習。

4. 實踐結果。實踐過程中,我們邀請了新聞學專業共12名教師加入到本次微信實踐中,但最終隻有1位教師答應參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進行了持續的課堂觀察和課後調查,統計了學生在課內外的全班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留言和推送資料數據。

從課堂觀察和課後監控的結果看,微信模式下的課後互動交流雖然實現了零的突破,學生在小組協作學習的微信群和全班微信群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但還存在一些問題:(1)發帖數量少,發帖頻率低。(2)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不夠豐富。(3)學生和師生的交流主要集中於微信群,尚未充分運用微信的先進功能,如微信公眾平台的群發推送、自動回複和一對一交流等。(4)在發布方式上,普遍采用語音和文字、圖片發送信息,對二維碼和視頻的應用極少。

隨後,我們對參與教學實踐的57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7份,收回有效問卷57份,有效率100%。本次調查問卷包括6個項目,采用Likert-scale五點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不確定、滿意、非常滿意” ,分別賦值為1、2、3、4、5分, 對采集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隻有近一半的學生對微信輔助大學新聞教學的整體評價較高,學生對微信的易操作性、課堂活躍度、課後交流互動以及資源共享方麵的滿意度都達到了70.1%以上,但是學生對智能手機的呈現方式和學習興趣、學習自主性方麵呈現出兩個極端。

三、教學反思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微信能否輔助高校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首要前提不是微信的先進性、內容的豐富性,而是高校教師是否願意接受與采納。在建立“新聞+”微信公眾號後,我們邀請了本專業共12名任課老師加入教學實踐中,但隻有一位任課老師願意加入。隨後,我們對12名任課教師做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份,最終收回問卷1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0份,有效回收率是83.3%。 最終回收的12 份問卷中,2位教師沒有接觸過微信,剩餘選項沒有填寫,納入無效問卷之列。

問卷分別從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為意向等三個維度對題目選項進行設計,選項描述均改編於文獻⑩。

填表的任課老師中,男性和女性填表人數各一半,采用采用Likert-scale五點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不確定、滿意、非常滿意” ,分別賦值為1、2、3、4、5分, 對采集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經過調查分析和訪談,大部分教師不願加入實踐的原因如下:

(1)對微信的認可度不高。大部分教師在訪談中表示,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社交產品,但不適用於課堂教學,它的操作方式雖然簡單,便於發布教學通知,但要做到輔助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他們認為在課堂上使用微信反而是給教師和學生之間增添了一道屏障,和學生麵對麵交流更能從學生的麵部表情和語氣音調中發現問題。

(2)缺少學習新產品的時間。大部分教師身肩教學和研究的雙重任務,對於90後熱衷的微信缺少研究學習的時間,相較於將時間花費到微信公眾平台的使用和維護中,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費到備課、指導學生實踐和自己的學術研究中。

(3)教學管理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管理因素包括教學規模、教師能力和教學安排。部分教師認為,微信是安裝在手機上的一款軟件,選擇微信進行教學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引起教學失控,如學生使用微信在課堂上進行社交活動,或利用手機打開其它軟件,無視課堂教學。因此,使用微信不僅課堂組織須有周密的安排,還要有監管的製度,教師也要有控製學習氣氛的能力,這加大了教學任務和管理難度。

(4) 很少使用或不會使用網頁製作技術。任課教師的教學方向主要在於新聞理論研究中,基本不會使用PS軟件,網頁製作等技術。因此,參與到實踐中的任課教師上傳到公眾號“新聞+”的內容多數照搬課件上的資料,隻有圖片和大篇幅的文字,沒有動態的表情和短視頻,內容結構扁平化,視覺效果差。

在訪談和調查中,我們發現除了上述教師的因素之外,還存在著下列的影響因素:

1移動終端的呈現方式

(1)分辨率低。參與實踐的學生雖然都持有可安裝微信的智能手機,但每位學生智能手機的分辨率和屏幕大小都不盡相同,有些學生手機的屏幕小、分辨率低。這導致推送的電子文件顯示的文字和圖片過小且不易閱讀。使得瀏覽效率低下,學生體驗不理想。

(2)文件兼容性差。PC端的操作係統對各種文件類型有很好的兼容性,但是這些文件並不一定能夠在手機上使用。如教師在微信群裏上傳的.doc文檔,如需在手機上打開,則安裝第三方APP應用,並且要在不同 APP 程序間來回切換才可以正常打開。PC端常見的壓縮文件,在手機上使用也會有一定的難度。此外,PC端由不同編碼方案打包的音視頻文件,在手機上很難得到良好的支持。

(3)觸摸屏操作效率低。PC端主要使用鼠標和鍵盤作為交互操作設備,相對來講指向更加精確,操作更加多樣,而在手機上幾乎所有的操作都要通過觸摸屏完成,因此帶來很多操作上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