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
子貢南遊楚國,經過漢水看見一個老人取水澆地,用力多而見效少。
子貢說:“你何不用機械,一天可以灌溉一百畝菜畦,用力少而見效多?”
老人一下子火了,隨即譏笑說:“有了機械必出現機巧之類的事,有機巧之類的事必出現機變之類的心思,有機變的心思便不能保全純潔空明,不能定心神,心神不定便不能成道。我並非不知如何取巧,隻是感到羞辱而不願去做罷了。”
子貢滿麵羞愧,低聲不作答,回去告訴孔子。孔子說:“他們是修習混沌的道術中人,善於自我修養,調理精神,卻不善於治理外部世界,這樣的人你怎麼不感到驚訝呢?”
機心即欺心
莊子這個故事借灌園老人教訓子貢一事,教訓了天下人不要起心機。
心機即欺心。
人欺人不可怕,自欺可怕。人一自欺就自迷心竅。
欺心之起,在於愛占便宜,想走捷徑。世上確實有捷徑,它一條直道就把你送上路了。
捷徑讓人早死早敗。
機心讓人心中如轉輪,日夜煎熬。如不加油,輪子就卡在心頭。
如果加油,心中就隨時如奔跑、崩潰。《紅樓夢》上說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即此。
刖者之屨,無為愛之
——《莊子德充符》
灌園老人
灌園老人老實巴交,用瓢舀水澆菜。子貢問他為何不用機械?答曰:用機械必起機心。
人有機心,便為機器,永遠不能停止與人鉤心鬥角。
十九、好事情要“順帶完成”
本章講《莊子》寓言“蘧伯玉的絕學”
越重要的事越要輕輕放下,舉重若輕。
勿螳臂當車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莊子人間世》)
莊子說:
衛靈公請顏闔去做太子的老師。
衛太子天性殘酷,如果任其自然就會危害國家,如果強以法度約束他,就會危及自身。
顏闔不知怎麼辦,他知道衛太子的智慧足以了解別人的過失,但卻不知道自己的錯誤,顏闔便去請教衛國賢大夫蘧伯玉。
蘧伯玉說:“螳臂擋車,自不量力,是因為把自己的才能看得過高的緣故,那是危險的。養獅子的不敢用活物去喂養,怕會激起獅子凶殘的本性。訓人也一樣,隻能順著他的性子,誘導之心不能顯露,慢慢規正以致他沒有過錯。”
莊子這個故事旨在說明訓人之道。訓人即馴人,馴人與馴獸相同。
馴有馴之道,要柔不能暴,要慢慢來不能希望一下子就收服。
馴人之先是馴己。按捺心魔,我就是神仙。
自馴之道亦即馴人之道,懂得控製自己就懂得控製別人。
進退有度
蘧伯玉是當時著名的高人,《論語》記載,孔子曾熱烈讚美蘧伯玉的美德。——“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君子啊蘧伯玉,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歸隱,心裏依然想著國家。
在蘧伯玉身上我們看到了進退有度,而不是死纏爛打。
死纏爛打是死腦筋,隻會壞事。假使顏闔隻知道一個勁教訓衛太子怎麼做人,那衛太子還不把他撕了?死纏爛打純屬找死。
進退有度,於己是福,於人不怒。
事情要“順帶完成”
先說“進退有度,於己是福。”
知道進退就知道死活。一般來說進是死,退是活。有進有退,則全盤都活了。一味猛進,不知收縮,輕則斷手,重則亡身。
知道進退的人當然有福,因為他已看出事情雖因進步而成,做人成功則全是退讓的結果。
我們試著來討論做事之道。
今天上午我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
最重要的事情要順帶做成,絕不能主要去做。主要去做、投全部精力去做,反而不成。
以顏闔教衛太子為例,顏闔雖是太子的老師,但不能把教太子太當回事,他應該少管太子,多管自個兒,但又處處掛到太子,這樣他做的一切事都與太子有關聯,一舉一動影響太子至深。他再於恰當時候點撥太子做人做事做學問,事半功倍,“順帶”就完成了老師的使命。如果他一天到晚盯著太子教,太子就會煩他。
半熟最好
進退之度,在於半熟。
等條件完全成熟再做事,一做事情就老了。
沒等條件完全成熟就上,剛剛好。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事情本身也在運動,也在長大。
自由有度
我再來說“進退有度,於人不怒”。
這句話意思是做人做事進退有度,就不會讓人發怒,乃至拒絕。
關於這一點,列子也有詳述。本篇中蘧伯玉告訴顏闔:你要順從他、娛樂他,就能馴服他。
所謂“要想馴人,先要馴己”即此。
“不怒”即合作,事情就有成。
怒者,奴心也。奴隸經常發怒,乃至造反,比如斯巴達克斯衝天一怒,整個羅馬帝國為之震動。
你不要激起人反抗的心。
你不要讓人覺得我在做奴隸。
你要讓人覺得自由,才好控製他。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此。
讓他去自由,我來把握自由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