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是思想、文化、科學的傳貯工具,在大眾傳播網中,是一條重要的傳播渠道。正因為如此,圖書價格的上升,哪怕是輕微的上升,都會引起公眾的不滿,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這都是常見的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所有的出版社,包括私營出版社和國營出版社,甚至是國家級的人民出版社,均由自己決定圖書的價格,其定價原則是“成本+利潤+稅收”。這一階段,政府對圖書業的幹預主要體現在出版方針的製定和監督執行方麵,對書價並沒有具體的要求或規定。1956年,隨著中國圖書出版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政府為圖書出版業規定了“保本微利”的經營方針和定價原則,與此適應,從那時起在全國實行圖書統一定價標準,即對圖書實行價格管製。當時的這個圖書定價標準一直維持到70年代末。這一期間,政府先後製定了近20個有關圖書定價問題的文件,其中,除個別文件為略微調高定價標準外,絕大多數是要求降低定價標準。從總體上看,這一期間圖書價格管製政策的實施是十分有效的。
進入80年代以來,長期穩定的圖書定價標準開始被出版社突破,平均印張價格逐步上升。到1984年,由於紙張價格和印刷工價等的推進,按照過去的定價標準,出版社已難以做到“保本微利”,所以政府首次全麵提高了各類圖書的定價標準。這是1985年中國圖書價格大幅度上升的直接原因。這一年上海圖書價格上升了40.3個百分點。之後,一方麵由於成本的繼續推進,以致國家不得不經常對定價標準做一些局部的微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了保證學術類圖書的出版,規定印數在3000冊或5000冊以內的學術著作可以按照成本定價;另一方麵,更主要的是,隨著出版體製改革的深入,圖書出版業已逐步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出版社的利潤動機趨強,有了突破價格管製的衝動。這兩方麵的因素綜合在一起,致使1988年中國圖書價格又出現了一次大幅度的上升。這一年上海圖書價格的增幅是42.57%,這種局麵還在持續,1989年上海圖書價格的增幅為46%。圖書價格如此大幅度地上升,促使人們對圖書價格管製的定價方式這樣一個較為深層的問題進行思考。
一、成本與定價方式對小印數圖書市場成長的影響
1988年上海書籍出版品種總數中,印數不足5000冊的占25.89%,但這些圖書對平均定價的影響卻占到41.09%。這就說明,印數不足5000冊的書籍構成了支撐1988年上海圖書價格上漲的主要力量。5000冊以下的小印數書籍可以按成本定價,較少受到價格管製的約束,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其的觀察,來認識價格管製及現有定價方式的一些不利影響。
1.成本與利潤的“剪刀效應”
如前所述,中國現行圖書全國統一定價方式是1956年開始實行的,它的基本特點就是不計成本,不問需求,不管質量,基本原則是保本微利,將圖書按內容分類劃檔,然後規定每個印張的價格。在這種管製價格下,相當多的圖書的出版通常可以彌補成本,且有微利。但是,對印數少於10000冊,尤其是少於5000冊的小印數圖書市場來說,規定價格便明顯地構成了出版社進入的障礙。
為了說明價格管製對小印數圖書市場成長的影響,我們首先把中國的情況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作一比較。
在圖書標價中,出版成本占了大部分,而單位出版成本又是隨印數增加而下降的。所以,一般說來,圖書生產是存在規模經濟的。
在世界上所有發展中地區,圖書生產的規模經濟都很明顯,印數在10000冊以內,單位出版成本是遞減的。然而,中國上海的出版成本遞減速度在這個範圍內要比其他發展中地區快得多,從1000~5000冊,世界其他發展中地區的平均值隻下降10多個百分點,而上海則下降了50%左右(1983年的數據與1988年的數據高度一致,足見這種關係是較為穩定的)。隻是到了10000冊以上,上海出版成本遞減的速度才放慢下來,與其他發展中地區10000冊以內的平均值相近。這就表明,一方麵中國出版成本曲線較其他發展中地區陡,另一方麵,超過10000冊後,中國出版成本曲線斜率開始平緩。
與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在小印數圖書中,中國出版成本內製造成本(排版、印訂成本)所占比例較高。
數據表明,上海的出版製造成本所占份額在10000冊以內明顯高於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由於中國出版成本中的其他費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大致相當,所以,中國小印數圖書出版成本曲線的位置較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為高。
中國小印數圖書的製造成本為什麼如此之高?隨著印數的增加為什麼又下降得那麼快呢?有一種解釋是,中國印刷業的技術設備不完全適應小印數圖書生產的要求,印刷裝訂工價都以較高的印數起價,在實際實行中,一般在2000~5000冊之間,且印刷3本3000冊的圖書的印刷裝訂費用要高出印製1本9000冊圖書的1倍。其他製造成本的確定也很不靈活。80年代初期和中期為了適應圖書超常規高速增長的需要,填補印刷生產力的缺口,中國一些重要的出版基地從國外引進了許多高速印刷機,這類機器設備用來印刷小印數圖書是很不經濟的。這種情況與香港等地印刷能力的小型化、多樣化形成對照。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點還在於印刷業中一度缺乏有效的競爭;1986年後,大量的鄉鎮小型印刷廠進入印刷行業後,小印數圖書的實際排版印刷裝訂費用曾略有下降。
根據一般的規模經濟的概念,當生產量越大價格越低時,會給占領較大市場份額的廠商帶來成本優勢,他們可以較低的定價把產量小而定價高的廠商擠出市場。這就是由規模經濟造成的進入市場的壁壘。但是,圖書是一種很特殊的商品,其產品差異可以很大,甚至可以說,市場上幾乎每一種書都是不同質的。因此,每一種圖書麵臨的市場都是不同的。一種圖書可以印行幾百萬冊,定價可以遠比一般圖書低,但它卻無法排除隻印了2000冊的圖書的市場存在。出版業的規模經濟並不能有效地影響市場結構,也不能影響市場行為。
隻有當圖書成本加速遞減與圖書價格管製相聯係時,才真正形成進入小印數圖書市場的障礙。把受到價格管製的中國的出版利潤與未受到價格管製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版利潤作一比較,便可以看出價格管製對小印數圖書市場利潤的影響情況。為了盡可能全麵地反映這種影響,我們進行這樣三種估算:(1)假定每個印張的最高限價為0.23元;(2)把封麵裝幀、插頁等成本因素考慮進去,根據1985年上海版圖書20個樣本的抽樣,這類因素占正文定價的10%左右,則調整後的最高限價為每個印張0.253元;(3)把出版社突破管製價格的因素和封麵裝幀等因素一並考慮進去,根據1988年20個樣本的抽樣,這類因素要占到正文定價的56.56%,則調整後的最高管製價格為每個印張0.36元。
中國圖書的印數越小,利潤下降越快,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其遞減速度十分驚人。無論按哪一種方法來估算,印數在10000冊以內的圖書幾乎都毫無盈利。
綜上所述,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印數不足10000冊的圖書市場的弱小確實與圖書價格受到管製有關。雖然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圖書也呈現出印數越小、利潤越低的特點,但是即使印數隻有1000冊,平均出版利潤還是正的。中國的圖書要達到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利潤水平,在印數為2000冊時,每個印張的價格應定為0.988元;在印數為5000冊時,每個印張的價格應定為0.4626元;在印數為10000冊時,每個印張的價格應定為0.3013元。而很長時期內中國卻把每個印張的價格限定在0.20元或0.23元,這是造成出版業在印製小印數圖書時出現很大虧損的重要原因。
2.定價方式對小印數圖書市場的影響
國際經驗表明,圖書定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由於每一種圖書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在確定印數前進行市場調查。在不知道市場銷售前景的情況下定價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國外一般認為,隻有兩類圖書的價格比較容易確定:一類是教科書,這類圖書的市場需求完全是確定的;一類是學術專著,這類圖書的需求彈性較小,可以預先大致估計出一個最低需求量。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圖書定價的方法是不很精確的,因為這些國家的圖書市場不很明確,加上出版發行人員素質較差,因而根據預期銷售收入估計單位成本就顯得十分困難,所以,為減少風險,出版社大多限製印數,並退縮到比較安全的市場,特別是教科書市場。
但是中國出版社卻遲遲不肯退入這種小印數“安全”圖書市場。中國出版社關心的頭號問題不是商業風險,而是能否銷出“保本印數”。如果新華書店不能接受保本印數,那麼通常的做法就是不出這類書。中國出版社並非無視需求,他們與任何廠家一樣,關心其產品能否銷售出去,盡管這種關心的程度是不同的;保本本身也是廠商決定生產與否的主要因素。問題是出版社在定價時幾乎毫不考慮需求,於是“保本”與否完全是數量調整,而不是價格調整問題了。比如某種書印8000冊時每印張定價0.34元可以保本,而在隻印3000冊時,每印張卻要定價0.65元方可保本。中國出版社的“保本”,幾乎總是前一種意義上的保本。一方麵書價管製阻止小印數圖書的印行,而另一方麵定價時忽視需求,不做調整,又進一步抑製了要求對需求變化反映甚為敏感的風險較小的小印數圖書市場的發展。
中國出版業的“保本微利”原則的實施過程是:先由出版社根據書店上報的訂數,估計出一個“合理印數”,然後在製造成本表上找到與該印數所對應的製造成本,加上通行的、不變的發行折扣,再加上稿酬和5%至10%的出版利潤,就可以定出一本書的價格。如前所述,對小印數圖書來說,在價格被管製的情況下,不僅不可能有微利,就是保本也很困難。
中國圖書定價原則的最初確定,是建立在出版社不承擔銷售風險的基礎上的。出版社可以不關心推銷活動,完全根據書店訂數決定印數。出版社既然不承擔銷售風險,也就沒有必要在確定價格前了解需求情況。出版社麵對的是書店既定的要貨量,而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不承擔或盡量避免承擔商業風險的新華書店是否能真正了解需求,並按照這種信息確定要貨量,是很值得懷疑的。由於出版社不承擔風險,一旦書價確定,利潤也就確定了。利潤、成本和價格的關係如此簡單明了,一點也看不出有什麼困難。一位英國出版界人士曾將中國出版界流行的“要想降低書價就要增加印數”的說法,貶之為不高明之舉。實際上不高明的是他。他一旦了解到中國出版社不承擔銷售風險,圖書一生產出來就等於銷售出去了,那麼他就會理解為什麼中國出版社剩下要關心的隻是製造成本的規模經濟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