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照片牆”看呂正操
言歸正傳。呂彤岩指著她精心布置的“照片牆”,向我介紹呂正操的生平。呂彤岩說,“照片牆”選用哪些照片,放多大,都是她決定的,連鏡框也是自己做的。
“照片牆”之一,掛著呂正操與張學良的諸多曆史照片。呂彤岩說,父親呂正操17歲參加東北軍,是張學良的老部下,曾經擔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張學良對他有知遇之恩。在西安事變時,呂正操奉張學良之命,負責接待周恩來所率的中共代表團。在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陪同蔣介石飛往南京,從此遭到軟禁,而對蔣介石背信棄義極度憤怒的呂正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紅色之路。
時光飛逝,滄桑巨變。1991年3月,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終於掙脫羅網,得以赴美。中共中央決定派代表前往美國紐約看望張學良夫婦,並邀請他們回大陸觀光。呂正操是不二人選。1991年5月23日,呂正操在女兒呂彤岩等陪同下飛往紐約,與張學良終於久別重逢。呂正操帶去周恩來夫人鄧穎超的親筆信,而張學良把親筆複函交呂正操帶回,稱“寄居台灣,遐首雲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可惜好事多磨,張學良竟然未能圓返梓之夢。
在“照片牆”上,我看到張學良1989年3月贈呂正操詩的手跡:白發催年老,虛名誤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雲。另外,還有一首張學良贈呂正操詩的手跡:孽子孤臣一穉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
謁延平祠舊作,書寄正操學弟正此處提及的延平祠在台南,供有鄭成功塑像。
我還看到當時美國報紙刊登的張學良與呂正操在紐約的照片以及報道。
“照片牆”之二,交錯掛著呂正操與張學良、黃敬、葉企孫、杜聿明的合影。呂彤岩認為這4人與呂正操的人生有著密切關係——黃敬是呂正操的摯友與同誌,葉企孫是高級知識分子、清華大學教務長,杜聿明則是國民黨中將、後來成為共產黨的戰俘,透過呂正操與他們這4個不同身份的人的交往,能反映出呂正操的品格、曆史和命運。這是呂彤岩對父親漫長的106歲的人生道路進行長期思索之後理出來的“頭緒”。她說,如果把呂正操與張學良、黃敬、葉企孫、杜聿明交錯的命運寫成一部紀實長篇或者拍攝成一部電視劇,將折射出20世紀中國的一段閃光的曆史。
呂彤岩告訴我,父親呂正操從1945年起開始記日記,現在家中總共保存了他的65本日記。她拿出了呂正操日記給我看。我發現,呂正操日記字跡端正,很容易辨認。他的日記是魯迅式的,即記錄每天的工作、活動,不寫思想、政治見解。這可能是考慮到中國“階級鬥爭”歲月錯綜複雜的國情,所以用“中性”的筆調來寫,以免因日記惹是生非。由於呂正操將軍身居高位,而他的日記又相當詳盡,所以具備曆史價值。我建議她把日記全文掃描,先做成手跡電子版,然後再整理交付出版;也可以選擇重要篇章,如訪問美國、與張學良會晤的日記,先交雜誌發表。
除了寫日記之外,呂正操還記讀書筆記。呂彤岩說,父親呂正操是一個喜愛讀書之人。她帶領我來到將軍的書房,那裏“書天書地”,三麵牆從地板到天花板全是書櫃。下半部是現代書,上半部是線裝古書,書的總數在萬冊之上。
我從“照片牆”上讀到呂正操將軍書寫的兩句心中的話,可以說是他百歲人生的寫照,感人至深。其中一句寫於2005年7月26日,時年101歲:“人民永遠是靠山。”
另一句寫於2008年5月18日,時年104歲:“人生下來有一個任務,活著就一直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