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徐國祥:通脹壓力將長期存在
通脹在一定時期處於高位運行的態勢已經顯現,短期內回落的可能性較小。首先,貨幣政策具有一定的滯後性,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能否及時有效回收過剩的流動性還有待觀察。其次,目前各地已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產,對於包括蔬菜價格在內的食品價格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但農產品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食品價格上漲壓力依然存在。第三,輸入型通脹的壓力持續且不可控。
齊魯證券宏觀分析師劉啟元:“約談”積壓通脹風險
感覺實際CPI的漲幅在6%-8%之間,通脹壓力非常的大。最近我們看報道可以知道發改委很忙,忙著約談企業不要漲價,但是這樣非市場化的行政幹預真的有用嗎?我們看到有的企業飲料瓶子從500毫升變為400毫升,但是價格不變,這不一樣等於是在變相漲價嘛。從曆史上來看,行政幹預可以推遲通脹表現,但是推遲的背後會隱藏更大的風險,比如變相漲價,還有就是不讓企業漲價,企業利潤沒有辦法保證,最後就選擇停產,這樣導致供給減少,從而更助推了價格的上漲。
下一步如何出招?
自去年三季度以來,央行已4次加息、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府一直都在與通脹激戰。而通脹壓力的有增無減,或許表明遏製當前的通脹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智慧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存準率上調無上限
消除通脹走高的貨幣因素是當前貨幣環境適當收緊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存款準備金率已位於曆史高位,但上調沒有上限要求,政策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進一步增強彙率彈性
要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增強彙率彈性,減緩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應強化收緊力度
控製通脹需要一攬子的政策組合來強化力度,特別是通過貨幣政策繼續控製流動性。收緊貨幣不是萬能的,但不收緊貨幣是萬萬不能的。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管理貨幣流動性:一是銀行體係要擔起職責。雖然今年已經兩次提高價格基準利率,央行還是應該堅持把控製流動性或者收儲貨幣作為基本方向來做,保持一個比較穩健的力度。二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流動性都是比較充裕的,應該通過主動增加一些資產供給來吸收流動性。比如可以通過大力加快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資本市場來回收流動性。同時利用資金支持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開放民間資本投資的渠道,允許他們進入更多的領域來吸收流動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李長安:需加息、減稅、提高居民收入三管齊下
對付混合型通脹不能光靠單一的宏觀調控政策,而需要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相互配合,以達到“控物價、保增長、保民生”的經濟發展目標。而且即使是某一種宏觀經濟政策的內部,也需要對調控對象加以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最大限度地發揮調控的效果。這種政策組合概括起來就是:“加息、減稅、提高居民收入”。
國務院參事室顧問、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顧問保育鈞:遏通脹要靠民間投資
真正要遏製通脹,要靠民間投資,而不是政府投資。因為政府投資就是透支政府信用,而民間投資就會有各方麵的約束。這其實是一個投融資的改革問題。目前的情況是,投資主體是政府。隻要是政府做投資主體,就永遠不會根本解決中國的通脹問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人民幣升值正當其時
由於用工荒現象的出現,人民幣升值可能造成的就業衝擊將減弱,因此,當前人民幣升值也具備較好的時機。另外,許多曾經支持弱勢人民幣的因素都不再有效了。過去中國一直試圖通過保持弱勢人民幣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然而近幾年來,中國已經開始鼓勵對外投資以抵消大量的資本湧入,並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這需要人民幣保持強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政策切忌猶猶豫豫
現在央行在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兩種手段上,還存在相當大的上調空間。治理高企的通脹態勢,惟一之道就是從緊的貨幣政策。如果想治理通脹必須繼續緊縮銀根,緊到通脹預期消失為止,這是一個動態博弈過程,不可能事先預知。政府在緊縮銀根方麵,切忌猶猶豫豫,走走停停,造成通脹預期無法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