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世界上最大的沙島——崇明縣(一)(1 / 1)

滾滾長江,奔騰萬裏,江濤不息,氣勢萬千。在這寥廊的長江口,有幾座綠色的沙島,浮現在江濤之中。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它的麵積僅次於台灣島和海南島,有一千多平方公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沙島。

東海瀛洲

滔滔長江水,每年把5億噸泥沙送往東海。在長江入海處,由於水流速度放緩,又遭到海潮的頑強頂托,部分泥沙便在這裏淤積起來,崇明島正是這些泥沙堆積的產物。整個島嶼三麵環江,東臨大海,東西長76公裏,南北寬13至18公裏,島狹而長,形如春蠶,數百年來,橫臥在長江口上,仿佛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

崇明島得名於“崇明鎮”。“崇”原意為高,這裏指高出水麵,“明”原意為明亮,這裏指天水相際,海闊天空。就是說,這是一塊高出水麵的潔淨之地。

有關崇明島的來曆,有很多神奇的傳說。相傳,東晉末年,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失敗後,乘許多大竹筏泛江浮海,可是這些竹筏在長江口沙灘上擱淺了。竹筏攔住了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挾帶的部分泥沙,年複一年,泥沙越積越多,沙灘麵積逐漸擴大。由於江水、海潮的漲落以及晴、陰、雨霧的天氣變化,沙灘或隱或現,令人不可捉摸,被人們認為是神明,受到頂禮膜拜,因此被稱為“崇明島”。這個故事雖然隻是傳說,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崇明島的成因。

其實,崇明島的形成、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1400多年前,現在的長江口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尚無島嶼。到了唐武德元年(618年),在當時的揚州口外的長江中心堆積兩個沙洲,按其位置分別稱“東沙”、“西沙”,麵積僅有十幾平方公裏,島上居民多從長江兩岸遷來,開始是附近的漁民到沙洲上避風休息,後漸漸有人在此居住,從事打漁、曬鹽。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朝廷在西沙洲上設置一鎮,取名為崇明鎮,“崇明”之名稱即開始於此。宋天聖三年(1025年),在西沙洲西北約25公裏處,又堆積出了一座新的沙洲,因當時姚、劉二姓的農民最先到此居住謀生,故取名為“姚劉沙”。時間又過了一個世紀後,原來的東、西兩沙洲已被長江的洪水湍流衝坍,沒於滔滔江水之中,但在原來兩沙的東北方向的江心中又堆積起另外一個沙洲,名叫“三沙”,這個沙洲的位置很不穩定,日見坍沒。不久,在它的東邊的江麵上又露出了三個沙洲,當時分別起名為“馬家浜”、“平洋沙”、“長沙”,其中的“長沙洲”就是今天崇明島的前身。隨著歲月的流逝,長沙洲越堆積越大,到這個沙洲上謀生的人也越來越多,統治者在這裏設立了“天賜鹽場”,派遣鹽場提鹽司進行管理。另外,崇明鎮設置一段時間後,又設置了崇明縣治。但由於這時的沙洲一再發生漲坍和東移現象,故崇明縣治也隨之一遷再遷,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因長江沙洲的地勢已日趨穩定,崇明縣治便最後搬遷到長沙洲上。隨之長沙洲就改名稱為崇明島。

崇明島又被稱為“古瀛洲”,相傳在遠古時代,東海上有一個瀛洲仙境,是神仙住的地方。但這個仙島卻隨波漂忽,無有定處。秦漢兩代,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四處尋找,終未見到。以後,東海上的瀛洲仙境就隻是一個美妙的傳說了。千百年來,誰也沒有看見它。到了明代,朱元璋進攻盤踞在蘇州一帶的張士誠時,崇明知州首行歸順,朱元璋便將崇明島賜名為“東海瀛洲”,並親書這四字送給歸順的知州。從此,崇明島便有了“古瀛洲”之美稱,成為古代“東海瀛洲”的化身。當時這一“瀛洲仙島”曾有24座美景,至今尚存兩處遺跡,即“金鼇鏡影”、“虹橋雙峙”。“金鼇鏡影”指金鼇山,這裏還有一段曆史傳說:當年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後來的南宋高宗皇帝)南渡,經過東沙時說他看見遠處的山上有一隻金鳳凰,其實當時長沙洲上並沒有山,但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一語即出,便為聖旨。所以當地的官吏為討好皇帝,便組織民工堆了一座小山。可不久這座人造小山便坍入江中。過了500多年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總兵張大治又在崇明縣城東門外重新堆建一座土山,並將此“山”命名為“金鼇山”,成為一處名勝。“虹橋雙峙”指孔廟前的兩座造型美觀的石拱橋。孔廟是崇明島上的古代寺廟建築群,明天啟二年(1622年)重建,該廟建築藝術高超,主體為大成殿,兩座石拱橋飛跨“泮池”,峙立在大成殿前。現在這組建築群已成為全縣的科技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