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金門縣、玉環縣、洞頭縣和澎湖縣(1 / 3)

金門縣在廈門島以東,距大陸最近處僅2.3公裏,由59個島嶼組成,麵積168平方公裏。金門島最大,麵積133平方公裏,為我國第12大島,也是東海和台灣海峽之門戶。

金門古為牧馬地。據文獻記載,唐德宗時,一個名叫陳淵的下級軍官帶領12姓氏的人到金門島上牧馬,與當地居民共同開墾荒地、種雜糧,金門島就逐漸得到開發。陳淵死後,島上居民為他建廟杞奉,稱他為“馬祖”、“牧馬侯”。現在島上的孚濟廟,就是為紀念陳淵而建的。迄今每逢節日,當地群眾仍到此祭祀。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同安縣東南海中,曆代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914年成立金門縣,歸屬福建晉江專區(今泉州市)。金門島是鄭成功舉兵抗清以及驅逐荷蘭侵略者、收複台灣的基地,也是當年的戰場之一。

金門島分為大、小金門,東為大金門島,西為小金門島。大金門距廈門約15公裏,本島東西長約20公裏,南北兩端各寬10餘公裏,中部則僅寬3.5公裏,形似馬鞍,又如啞鈴。島的東岸既多礁石,又是陡壁,西岸和北岸則處於內海,沿岸淤泥灘較多。東部一些地方有長達1公裏的沙灘,是良好的天然浴場,島的南部為極有軍事價值的料羅灣。北太武山高達326.7米,是全島最高的地方。小金門島東距大金門島約1.7海裏,西距廈門島約15公裏,島東西寬4公裏,南北長5公裏,麵積近約16平方公裏。東北部之龍虎山(189米)為該島最高峰。金門港位於大、小金門島之間。明永曆五年(1651年),明朝將領張名振、張煌言,在與清兵激戰之後,奉魯王朱以海到金門,與鄭成功合作,以金門島為基地繼續抗清,並曾在金門舉行祭江儀式,3月23日發布向台灣進軍的號令,親率戰船百餘艘,將領百餘員,水陸戰士25000人,浩浩蕩蕩從金門料羅灣出發,開始了收複台灣、驅逐荷夷的偉大戰鬥。

現在金門島上最著名的古跡,為已有300多年曆史的魯王墓。據明史載“魯王為明太祖九世孫,名以海。京師既陷,轉徙台州,張國維等通居興,稱魯監國,督師江上,劃錢塘而守,後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鄭成功,輾轉到金門,去監國號,成功以禮待之,後漸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顯然,這是對鄭成功有所不忠的指責了。其實,人們很難設想,一個忠於明朝而又反對其父叛明降清的高舉反清複明旗幟的延平王,即使因監國號而與魯王有隙,也不會有這一不義行動,但畢竟進入史籍,沒有論據能夠推翻。

雖然也有資料記載,魯王係康熙元年(1662年)死於台灣,但又無法證實,屍首不見,墓地亦無,頗難令人置信。像這樣前後矛盾的記載,就使後人莫衷一是了。有幸的是在1959年,在舊金門城東發現了魯王真墓,由於出土的壙誌裏的記載,才證實了舊史種種記載多屬妄說,鄭成功300年來所遭的冤枉才得以洗雪,使真情大白於天下。按壙誌記載,魯王卒年為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十三,而且死於哮疾中痰。當時,文武百官葬魯王於金門城東門外青山。這裏前有巨湖,右有石峰,是魯王生前最愛去遊的地方,而且還曾題“漢影雲根”四字於石上。壙誌後署“永曆十六年十二月念二,遼藩寧靖王宗臣術桂同文武官謹誌”字樣。這一出土的珍貴文物,現保存在台北曆史博物館內。1959年又重建新墓,遷葬於北太武山西麓,墓背山麵海,前立碑坊,中建碑亭,附近的古崗湖,即壙誌所載巨湖,湖邊有古崗樓,山腰有古崗亭,一片古色夾於山水之間,是遊人不可不看的勝跡。

浙江南部甌江口外和樂清灣裏島嶼羅列,最大的玉環島和洞頭島組成為玉環縣和洞頭縣。它們是浙江南部的門戶,形勢險要,是浙南海上一對明亮的眼睛。

玉環島麵積186平方公裏,列全國第9大島。1727年設置玉環廳,1912年改為玉環縣,甌江口外100多個小島,1953年由玉環縣析出設置洞頭縣。

玉環縣屬台州地區,縣城在玉環島上的環山鎮。玉環島隔漩門海峽與大陸相望,海峽最窄處僅百餘米。1975年至1977年建成海堤,堤長144米、高50米、寬12米,從此玉環島成了半島。島民以捕撈、養殖和農耕為業,近年工業發展很快,參加塑料、棉麻、花邊編織的勞力達3千多人。

在距綠色漩門灣十海裏之遙的東南洋麵上,矗立著一個久負盛名的“長綠島”——玉環縣大鹿島。它不滿兩平方公裏。居遠眺望,宛若周身披青插綠的“梅花鹿”,躍然如欲騰雲,又如鑲嵌在萬頃碧波中的一塊“翡翠”,璀璨奪目。相傳,古時候天庭有隻神鹿,因嫌惡西王母獨霸天地間的瑤花琪果,一日,趁西王母聖誕防範不嚴之隙,銜一枚仙果的種籽播於人間,因而觸犯天規,被霹靂擊頂,天火燒身而墜落東海,成了隆起的孤嶼,後人名之為:“大鹿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