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之鄉
如果說祖國海域最南端的群島是南沙群島的話,那麼,最北端的群島則是位於遼東半島東南方的長山群島。它由大小51座島嶼組成,就像威然的堡壘群,屹立在波濤湧動的黃海北部的海麵。長山群島總麵積170多平方公裏,行政上稱長海縣,屬大連市管轄。
長山群島被人們譽為“日出之鄉”。相傳有個青年勇士,率領51艘戰船去抗擊海盜,凱旋的路上遇到了風暴,連人帶船全被卷進了黃海波濤。親人和鄉親們為盼望戰船歸來,日夜遙望黃海,後來發現勇士出征的方向出現了51個小島。人們傳說這些小島就是當年的戰船,周轉聳立的礁石,就是當年的勇士,那位率領船隊的青年勇士,戰鬥中被海盜打傷了左眼。船沉沒後,這位勇士為了繼續監視海盜,保衛祖國海疆的安寧,就把自己的右眼化成了一塊巨大的礁石,把眼睛裏的瞳仁化成了涵洞,聳立在海島的最前麵,日夜注視著東方。這裏因此被人們稱為“眼子山”。
長山群島屬於大陸島性質,原是中朝古陸的一部分,後經斷裂作用與遼東半島分離。從群島的地理分布、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差異來看,可分為三部分:即外長山列島、裏長山列島和石城列島,外長山列島包括獐子島、海洋島等,呈東西排列。島嶼地勢高峻,各島海岸陡峭,多處斷崖臨海,難以攀登,利於抗登陸防禦。裏長山列島由大長山島、廣鹿島、哈仙島等組成,各島地形較為平緩,多沙岸。其中大長山島是整個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麵積為25平方公裏,縣政機關就駐在這裏,是長山群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城列島包括石城島、大王家島等,北距遼東半島莊河灣僅4海裏,是長山群島中距大陸最近的一群島嶼。
長山群島海岸彎曲,犬牙交錯,構成許多灣澳,如海洋島灣、柳條溝灣、西灣、四塊石灣等,為艦艇避風、待機提供了有利條件。海洋島灣位於海洋島西側,深入島腹,即使灣外狂風十級,海麵巨浪翻卷,灣內仍風平浪靜,所以漁民稱它為“太平灣”。
長山群島地處中緯度,四麵環海,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0℃,即使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也隻有零下4.9℃。全年降水量640毫米。無霜期213天,是全東北無霜期最長的地區。
“四麵海浪八方風”,使群島形成了獨特的海蝕地貌。海蝕洞大小不等,幽奇深邃;海蝕橋高低錯置,比比皆是;海蝕柱挺拔屹立,千姿百態,宛如海上石林,為群島增添了無限風光。
天然魚倉
長山群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有名的“天然魚倉”。人們說:“長山島,好地方,捕不盡的魚蝦水裏藏。”獐子島周圍海域的漁業資源更是極為豐富。其中海參、鮑魚和貝類為最珍貴的產品。
長山群島周圍的水域是我國北溫帶寒暖流交彙的地方,水溫適中,水質肥沃,海底植物茂盛,底質鬆軟,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每當漁訊時節,海灣桅檣林立,夜晚漁火如晝,魚蝦撲岸而來,網起銀鱗閃爍,島上至今還流傳著“大瓢舀魚,小瓢舀蝦”的漁謠,以形容這裏的海鮮之多。長山群島水產品的產量曆年在全國縣級單位的排比中都名列前茅。尤其是海參、鮑魚、扇貝和對蝦是群島的四大特產,聞名國內外,這四大特產都是海味珍品,其中鮑魚肉味甘美,素稱“海味之冠”,長山群島的皺紋盤鮑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海參產量也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獐子島沿海盛產刺參,是目前我國發現的20多種海參中品質最佳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