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導引
曆史人物,他們是在曆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我們該如何認識他們呢?文藝作品,它們是豐富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味餐點,我們該如何品評它們呢?社會現象,它們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們該如何看待呢?這一章裏,我們就來品評曆史人物、文藝作品和社會現象吧!
對曆史人物進行品評,既可以全麵評價,也可以部分截取,但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人物的基礎上展開,不可斷章取義;品評文藝作品,可以從一個小角度切入,挖掘出大的主題,評論可帶有主觀色彩,但要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分析社會現象時,應從現象中抽取有價值的觀點,發掘其積極的社會意義。
尖子生佳作全示範
一代英雄的絕唱
宋佩殊
尖子生創作談
一提到英雄,我總是想到項羽。英雄是什麼?我想從他的身上應該能找到答案。但是如果隻是生硬地把人物的光輝事跡羅列出來,再加一些自己的評論,就索然無味了。怎樣才能更接近人物呢?對,和人物麵對麵,如朋友一樣,和他對話,聽他傾訴,於是,我就寫下了這對話式的英雄讚歌。
一
每當我看到“英雄”這兩個字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你的名字,一個真正的英雄的名字。
“出兵,我們必須出兵。你怎麼忍心看到趙國的土地被秦軍的鐵騎踐踏。”這已不知是你第幾次請求出兵援趙,但宋義仍是不準。你最痛恨這種勢利小人,盛怒之下你一刀殺死了宋義。士兵見狀,紛紛擁你為將軍,你便立即下令援趙。路上,你命令士兵砸掉了所有的鍋和船,並燒毀了行軍帳篷。戰士一見無路可退,便如猛虎般衝向秦軍。終於,秦軍投降,趙國得救,你贏了。你以你的膽識和仗義讓曆史認識了你——大將軍項羽。
二
“什麼?不殺他了?可這……”
“範謀士不必多言,我意已決。昨夜叔父勸說我不可做這種小人之舉,我考慮了一夜,今早決定不殺劉邦了,還是在戰場上與他一決勝負吧!”
宴上,範增仍不停地向你使眼色,要你下令殺死劉邦。可你默然不動,因為你已認定那是小人之舉,而你要光明磊落地戰勝劉邦,要讓世人心服。範增隻好提議請項莊舞劍助興,劉邦不知是計,欣然同意。正當劉邦舉杯痛飲時,項莊的劍已舞得像一條長蛇,緊緊地纏繞住劉邦,可一旁的項伯卻突然拔劍阻攔。無奈,項莊隻好就此打住。劉邦明白過來後,急忙拜別了你,倉皇離去。你以你的正直和大善讓曆史記住了你——西楚霸王項羽。
三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麵對滔滔江水,你不禁淚如雨下,江山已隨他人姓,紅顏知己也已自刎。江對麵便是家鄉父老,你隻要乘船逃走,就可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可你沒有,最終,你拔出佩劍,自刎於烏江邊。你認為應該死得有尊嚴,那才是英雄本色。
項王,在我的心中,你是永遠的西楚霸王,是那個連太史公都要在十二位帝王傳記中為你留有一席之地的英雄。曆史的長河淹沒了你出兵援趙的仗義,淹沒了你拒絕殺害劉邦的大善,淹沒了你“不肯過江東”的執著,也淹沒了你屍身被分五份以邀功的悲壯,卻留給後人一段英雄的絕唱。有人說你是狂妄自大、婦人之仁,可我知道,你隻是希望能做到光明磊落,無愧天地。的確,你做到了。
烏江水輕撫著古老的岸畔,你沉睡在那裏,做著一個執著的英雄的夢……
名師精評
第二人稱拉近與英雄的距離。對於文中的人物刻畫,作者主要以第二人稱“你”來展開。“你”的運用,在心理上拉近了英雄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同時這種與曆史英雄麵對麵的方式,也為作者情感的抒發提供了盡可能的方便,使得文章情感濃烈。
精湛評論展示作者獨到眼光。文章選取了項羽戎馬生涯中的三個小片段——出兵援趙、拒殺劉邦和自刎烏江,既有時間上的代表性,又能分別展現人物不同方麵的精神境界。而對於這些事件,作者則發表了個性化的評論,精湛、獨到且具說服力。
屈原的背後
北京 文星
尖子生創作談
如何寫好司馬遷?我認為還是應該抓住人物最關鍵的性格或成就來說。如果能從《史記》的內容切入,從《史記》中與司馬遷人格最為貼近的人物來切入就更好了。由此,屈原自然而然地躍入我的眼簾。於是,將司馬遷為屈原寫傳時的心理、情感挖掘出來,將司馬遷與屈原對比起來寫,就有了這次全新的創新嚐試。
千百年來,汨羅江畔上,曾經停留過兩個人,先是容顏憔悴的屈原,後是忍辱負重的司馬遷。
司馬遷懷念屈原,屈原不知道;司馬遷傳寫屈原,屈原也不知道;是司馬遷讓“屈原”兩個字屹立了兩千多年,屈原當然更無從知曉。我替司馬遷羨慕屈原,我想當年司馬遷對屈原所流露出的也並不單單是純粹的惋惜,或許還有些別的情感。
屈原為楚懷王左徒時,可謂龍得雲雨,壯誌豪情溢滿胸懷,這些司馬遷知道;後來屈原被放逐,懷才不遇,憂容抑鬱,宛若魚失江海,茫茫然度日如年,這些司馬遷也知道。非但知道,他那顆多情的心怕是早已隨屈原同墜傷心穀了。他包容了屈原的苦和痛——他了解屈原。
但是屈原不了解他!對司馬遷,漢武帝僅僅“以倡優蓄之”,這些屈原不知道;後來司馬遷逢李陵之禍,受株連,遭腐刑,落得身廢名裂,生不如死,這些屈原又何嚐知曉?!司馬遷流著淚感懷屈原的時候,屈原不知道;司馬遷咬碎了尊嚴咀嚼著苦澀的譏諷與挖苦時,屈原不知道;司馬遷顫巍巍地握著筆傳寫屈原的時候,屈原還是不知道。
屈原寫了《離騷》,把滿腔的憤懣扔進了汨羅江;司馬遷為屈原落了淚,為他立傳,司馬遷不願一個英雄懷著怨憤繼續落魄。
司馬遷沒有寫《離騷》,他隻寫了《史記》。為別人,他苟且偷生畢其心智;於他自己,除了深夜中幾聲無淚的啜泣,我想別無其他。他擎起了英雄,卻忘記了自己。
男兒淚,千古諱!然而對於司馬遷,那卻是一滴沉重得足以擊碎滄桑的淚,那是一滴融盡了愛恨心血的淚,同時又滿含著對自己對人生的譴責和愧悔。他還是他,而屈原終究不了解。
在眾人眼裏,屈原是一位英雄,但是我想說,也許,我們該再向後看一看,看一看這位英雄的背後那個沒有站起來的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有著怎樣的一生。大概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屈原,讀懂《史記》,讀懂司馬遷。
名師精評
視角巧妙,牽一發而動全身。文章抓住了司馬遷作《史記》、特別是寫屈原這個曆史人物的這個點,進行挖掘,精巧而獨到。在寫屈原中,我們能看到司馬遷人性方麵的閃光點:懂英雄,惜英雄,忍辱負重傳寫英雄……而他自己就是人格豐滿而偉大的英雄啊。
對比烘托,描人物具體鮮明。作者在文中用不少的筆墨著力去渲染屈原,用屈原的不朽烘托出司馬遷的偉大。烘托的同時,作者又巧妙地運用對比,寫完屈原,又從同一角度寫司馬遷,使得文章餘韻繚繞,令人回味無窮。
古戰場賦
湖南 羅昕墾
尖子生創作談
看看身邊的一草一木,地上的一顆斑駁的石子,天邊一朵飄逝的流雲,都是我們想象的依托。那麼就這樣盡情地馳騁思緒吧,讓悲壯的曆史在我的筆下重現,把曆史的思考留給更多的讀者去咀嚼。
古老的東方有一片古老的土地。
曆史的硝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消散了。
這是一個古戰場遺址,幾千年的風霜雨雪,刻畫出它滄桑的麵容。
古老的戰場上,有著古老的傳說。
曆史,從征戰中走出來。
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有多少次擊鼓鳴鑼與殺聲震天!
曾經,在那飄舞的旗下,有多少將軍指揮著千軍萬馬。
曾經,無數載的塞北風雪,吹白了征夫的發,吹幹了怨婦的眼。幽幽胡笳中,蘊涵著多少鄉思。
然而,曆史的風早已把他們吹得無影無蹤,昔日的金戈鐵馬已化為一堆廢鐵。
這古戰場上,有一條古老的河。
遠逝的流水,不知流過了多少個世紀,如同一部忠實的攝影機。那裏麵,記載著無數次征殺。
每一次征殺,便有許多個英雄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便是一首血寫的壯歌。
每一首壯歌,便是一首蘸淚的長詩。
每一首長詩,便有無數的悲歡離合。
曆史就是這樣,每到衰敗或將要衰敗的時候,便出現了戰爭。而這戰爭,又創造了許多在生與死的交界上掙紮的狂人。
這些狂人,便是古戰場上的英雄們。
每一次征戰,每一次充滿野性的征殺,都是他們生命的畫筆。無數次塗抹,繪成他們不朽的生命。
他們有著共同的希冀與渴望,也有著同樣的歡喜與憂傷。他們心裏的痛融合在一起,融合成他們共有的江山夢。
當戰馬在沙場上仰天長嘯,當陣前的兵卒在搖旗呐喊,當混亂的搏殺聲響徹群山之間,當那雪亮的軍刀直指天際,他們便忘了一切,忘了那無法割舍的鄉思,忘了那幽幽的胡笳聲,忘了生命的存在,意誌與信念一同貫注於手中的兵刃,仇恨、夢想、肉體與血交織在一起……霎時間,血貫瞳仁。
他們用一生的精力與熱情,去圓他們的江山夢,圓那個無法丟棄的江山夢。
……
正是這樣,千百年來,無數個英雄在這裏流盡了鮮血。
那血染紅了太陽,染紅了曆史的長河。蒼涼的大地在殘餘的風景中,跋涉、呻吟、沉默。
軀體倒下了,而生命卻依然存在。生命是永恒的,是太陽——一輪永恒不滅的火紅的太陽。
青山幾度黃綠,大雁幾度南歸,綠水幾度長流,古柳依然高懸殘月,古城已是幾堆殘土,風雪雷電,江濤依舊。
古樹的柔枝在搖曳,搖曳著五千年的故事。
逆反的熱風在吹拂,播撒著五千年的傳說。
遠逝的流水仍在不息地奔騰,洶湧澎湃,激蕩著曆史的古船。
那悲愴的故事,那血寫的壯歌,那蘸淚的長詩,那充滿野性的拚殺與征戰,那無數次的悲歡離合,都在曆史中升華,在傳說中遠揚,在生命中沉澱。
往事在往事中飄逝,傳說在傳說中消散,曆史在曆史中消失。
……
天邊,一絲流雲,被夕陽映著,火紅火紅的。
……
那是曆史中留下的古戰場上英雄們的血的河!
名師精評
視角全麵,想象豐富。作者馳騁思緒,在他的筆下,有悲愴的戰鬥場麵,有纏綿的征人淚滴;有戰馬的長嘯,有英雄的鮮血……動與靜,點與麵,情與景,相互交融,讀來不由得令我們血脈賁張,血染的曆史、悲壯的英雄都在我們的眼前生動地站了起來。
情感充沛,大氣磅礴。作者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將戰鬥場麵的慘烈與語句表達上的排山倒海之勢完美地結合起來,使得文章的外在語言形式和內在的主旨情感完美地達到一致。綺麗的文字帶著一點點哀傷與蒼涼,排比的句式與大量短句的運用又讓其蒼勁有力,讀來令人如飲甘露,給人酣暢淋漓之感。
飛過曆史的天空
浙江 蔣箴毅
尖子生創作談
看電視劇《大漢天子》時,我被陳道明演繹的東方朔所深深打動。他看著天空飛鳥說他“飛”的理想和追求時,那眼神那話語讓我突然間參悟了什麼。是啊,自古至今,多少人孜孜追求的,不就是生命的高度麼?我想起許多飛翔者的名字——李白、曹操、項羽……他們飛得高低不一、姿態各異。對了,把他們飛翔的高度按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也許就是對生命飛翔的最好的詮釋。
挺喜歡《大漢天子》中的東方朔。他帶著三千竹簡,帶著治國良策,卻報國無門。最令我感歎的是,東方朔離開淮南,與念奴嬌乘船過江時,他專注地看著空中飛鳥。念奴嬌說:
“還想飛嗎?”
“想,想飛。”
“那我們一起飛吧。”
畫麵漸漸隱去。
陳道明將東方朔感動之極的眼神、意味深遠的話語、深藏不露卻欲展宏圖的心理演繹得很完美,把那個“飛”字詮釋得很透徹。那種想飛的感覺令我刻骨銘心。
我們的一生都在飛,或者都嚐試著去飛。
展翅欲飛。李白的詩是最能體現這種姿態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是最能代表人生樂觀自信的一麵,是一種凝聚了全身力量,朝氣蓬勃地準備了飛黃騰達,準備一展抱負與胸襟的姿態。李白是個浪漫主義詩人,隨時流露著這種向往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