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學畫人
在學習畫人時,我們先要學會去看人,為什麼呢?因為你必須看出每個人是不是都長得一樣啊?高矮相同嗎?胖瘦相同嗎?年齡相同嗎?甚至衣服相同嗎?當然不是。
那麼,這些給你的第一個感覺,也叫做“整體觀察”。每個你們沒見過的人,我想都會給你們一個最新的感覺:呀,這個阿姨好胖啊!喂,叔叔這麼瘦,真像個電線杆子!老爺爺為什麼總彎著腰呢?如此等等。我們前麵講過,人的整體也不過是由圓形、方形、三角形組成的。並且隨著圓形、方形、三角形相混合的形狀又豐富成了一個大體的人形,也就是整體形。那麼,我們怎麼來畫好一個人呢?
小朋友們現在看到的是四歲的周也莊小朋友畫的人物寫生。我們來分析分析她畫畫的過程,這樣就知道再複雜的畫也有它的規律。小朋友們不妨也給爸爸、媽媽畫一張寫生,你們在畫的時候完成了第一步驟、第二步驟,那麼第三步驟、第四步驟一直到更細致的,你們都堅持畫完了嗎?你們也按這個繪畫規律來畫畫嗎?看看你們的畫,再看這些剪紙剪成的小人中,它們的姿式各種各樣,我們也來試試怎麼樣?
第二步,“局部”來看看,小朋友們其實最善長看局部了,因為當你們見到了新的朋友,新的叔叔、阿姨時,常常不會先去看人的什麼整體形狀,反而會更關心:“叔叔的胡子好長啊,吃飯的時候胡子一定會落到碗裏;阿姨這麼胖,睡覺的床一定也很大吧;他的眼睛這麼小,會不會再長大呢;老爺爺的衣服上有這麼大的髒點子,又是怎麼搞髒的呢?”等等。但是,在我們畫畫時,小朋友們卻不可以最早的來畫這些“局部”,局部這個詞是相對整體而言的,,現在這裏,是指更細致的去畫物體,可是!的過程也是一步一步深入的,不能還沒有畫“他的臉”、“她的胖”、“老爺爺的樣子”等等,就直接去畫“他”沒有臉的“胡子”、“她”沒有胖的“衣服”、“叔叔”失去頭的小“眼睛”、以及“老爺爺”沒有“上衣”時出現的髒點子……等等。現在小朋友明白了吧,在畫人時要先有“整體”形態,然後才可以再補充“局部”,在畫局部時,也可再分更細的步驟來補充。
首先,在確定人的整體形狀(長方形時一站著,圓形時一抱做一團,三角形時及擺出不同外形等等)後,我們第一個局部就是看裏麵的組成部分,即頭部——畫形、脖子——方形;身體——方形;腳、腿、胳膊、手、手指、腳趾等都是由不同大小的方形組成,象吊線木偶一樣。然後我們再進行第二局部的觀察,頭上又有什麼(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頭發、牙齒、眉毛,身體上有什麼(穿著衣服?還是光著身子?),胳膊、腿、腳、
手上還有什麼(胳膊上的手、腿上的腳、腳上的腳趾、手上的手指、腳趾上的指甲、手指上的指甲……)。最後,我們再更細致些地看看,臉上有沒有小豆子、小點子,眼睫毛、耳環、舌頭等等;脖子上帶沒帶項鏈,肚皮上有沒有肚臍,衣服上有沒有衣兜、花邊、縫衣服時的線痕,衣服上的花圖案、與眾不同的樣式等等;還有腿上有沒有泥點子;手腕上的手表、手表裏的三個指針,十二個鍾點等等,直到細心的小朋友像用放大鏡觀察到的內容一樣,把所有微不足道,但很有趣的內容都可以畫出來。你看,這樣去畫一個人就有趣多了,也不會叫人家認為人都是一模一樣的了。
整體和局部是相互獨立又相互結合的,是不可分離的,如果隻有整體,就顯得有些簡單乏味了,可是如果隻有局部,那麼雖然會使畫麵有了趣味,卻又顯得雜亂無章,所以它們像兩個不同性格的朋友一樣,隻有相互結合才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小朋友在學習畫人時,常常把自己的“小人”畫成直直地站著,兩手也直直地伸展著&樣子,活像農民爺爺插在田地裏的“稻草人”,老爺爺可是為了嚇走小麻雀,怕它們在沒有人的時候來倫吃自己辛辛苦苦種的糧食,那麼,小朋友們也這樣畫人就沒有道理了,因為你們平時不會總是用這樣一個動作吃飯、睡覺、做遊戲吧?一定不會的。所以在畫畫時,我們也要畫出我們活潑、好動的特點來,千萬不要把自己都畫成“木頭人”了。
其實,畫人的不同動作很簡單,你們不妨讓你們“小木頭人”把手彎曲來變化變化,如比一個向上,一個向下,或兩手向上,或兩手向下,或兩隻手一上一下在身體兩邊變化,小人就象做操一樣有變化了。“小木頭人”的身體也可以傾斜,向左或是向右;雙腿也可以彎曲,或一個彎曲,一個伸直……那麼,你再看你的“小木頭人”就會跳舞了。這些不同的姿式,有的靜止,有的運動,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有的蹲著等等,其實這就是動態變化,隻是由它可以表達出你內心的感覺,你是高興地跳舞呢?還是安靜地坐著呢?還是……這樣,我們一看你的畫就會知道了。
在這裏我們分析一下周也莊小朋友的部分作品,看看她又是怎麼畫的動態變化?餘下的作品,小朋友們不妨也自己來分析分析,再看看你是否也把人的手、腳、腿等等都畫出了變化。
知道了這些,再看看前麵配圖的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所構成的畫麵,然後再來欣賞一下別的小朋友又是怎樣畫人及表現他們在畫麵中的位置和的動作。你能夠通過他們的畫麵猜出他們在做什麼嗎?
日本山形縣的兒童版畫,請你們看看畫麵中的小朋友,他們都在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