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2)

②可道:能夠用言辭加以具體形容的,可以說得出來,具體描述的。這裏的“道”為動詞,說、講的意思。一說,當作“行”。吳澄《道德真經注》雲:“道,猶路也。可道,可踐行也。”又,成克鞏《禦定道德經注》曰:“可道,行之也。”

③非常道:不是永恒不變的“道”。非,不,不是。常,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均作“恒”,義同。《說文》:“恒,常也。”注:“常當作長,古長久字隻作長。”即長久、永恒的意思。

④名:名稱、稱謂。即對“道”體現出事物的客觀存在的不同事物加以一定的稱謂。可名,可以命名的。“名”在此處為動詞,命名、取名的意思。程俱《老子論》有雲:“可道之道,以之製行;可名之名,以之立言。”黃樸民按:“道可道”至“非常名”句也可以標點和理解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麵,道又有非的一麵。合起來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麵,加名的反麵,才是常名,可見,“道”與“名”與世間萬事萬物一樣,均是矛盾的對立之統一。應該說,這樣解釋也通。

⑤無名:指沒有形象沒有稱謂,混沌素樸的本始狀態。

⑥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開端。天地,這裏指客觀存在的大自然。始,原始、初始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女之初也。”

⑦萬物之母:指萬事萬物的根源。母,河上公注:“母,本也。”根本、根源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像懷子形,一曰像乳子也。”

⑧無:是老子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與下文“有”相對。它是就“道”的統一永恒性質而言,指“道”的不顯現,無形象,不可言說,不可感覺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也代表無形、抽象的事物。

⑨觀其妙:指觀察“道”的精微、玄妙。王弼注雲:“妙,微之極也。”陳鼓應雲:“常體無,以觀照‘道’的奧妙;常體‘有’,有以觀照‘道’的邊際。”(參見氏著《老子注譯及評價》)

⑩有:老子哲學中與“無”相對應的重要概念,通常指具體、有形的事物。“有”是“道”的外在表現,即“道”既是無形抽象的本原,但同時它又滲透、體現於可以感知,可以觸摸的具體事物之中,在老子看來,“有”與“無”辯證統一,“名”與“實”互為一體。

⑾觀其徼:指通過具體、物質的事物來觀察認識萬物變化運動的極致。徼,邊緣、邊界;此處指引申為終極、極致。

⑿同出而異名:指“無”與“有”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卻有區別。出,發生、顯現的意思。異,區分,不同。

⒀同謂之玄:都可以說是深奧玄妙,不可捉摸的。玄,本義是指深黑的顏色,此處引申指超形象、超感覺、深遠不可測知。許慎《說文解字》:“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玄者,深遠而不可分別之義。”帛書本作“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王安石雲:“兩者,有無之道,而同出於道也。世之學者,常以‘無’為精,以‘有’為粗,不知二者皆出於道,故雲‘同謂之玄’。”(《老子注》)

⒁玄之又玄:形容極其深奧,極其玄妙。

⒂眾妙之門:指“無”與“有”這一“道”的統一體是各種微妙變化的總門徑。眾,所有的事物或現象。妙,精妙、奧妙、微妙。門,門徑、門戶,此處被引申為事物發生的起點,即萬物生成變化的總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