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章為《道德經》上篇中的首篇,它開門見山便提出了老子哲學文化體係的最高範疇:道,並用混沌朦朧而又概括精煉的文字總結與揭示了道的本質屬性與重要意義。如同《孫子兵法·計篇》為該書的總綱的情況一樣,本章在《道德經》全書中也具有提綱挈領、統馭全局的地位與作用。正如王曉毅教授所稱它涉及老子宇宙本根的基本性質和主要稱謂的表述,用誇張一點的時髦話語表述,它是一個全息的思想細胞,能夠克隆出老子關於宇宙本根性質的全部思想。
關於道,人們的理解多有分歧,有人認為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精神”,也有人把它看成是唯物主義的“物質一般”。我們認為,道是指抽象、恍惚、理性無法確知,語言無法定義而又水銀瀉地一般無所不在、永恒不滅的客觀實體,它既是產生天地萬事萬物的總根源,即所謂“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同時又是天地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內在普遍規律,即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老子看來,宇宙間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道,一是可以言說,可以感覺的具體事物規律,即可道的“非常道”(非根本規律),二是不可言說,不可界定的宇宙規律,即不可言說的“常道”。作為宇宙本根(本原)的“常道”,先天地而生,曆時空而永久。
西哲黑格爾有雲:“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總是存在的。”芸芸眾生“習慣了有的世界,並且認為它是唯一真實的。可是老子卻發現並揭示了一個無的世界,它比有的世界更根本更有決定意義。可是這樣一個無的世界卻無法用正常的感覺與理性去把握,隻能在靜默中加以體認。”(參見牟鍾鑒《老子新說》)老子有關“無”與“有”關係的卓犖識見,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了黑格爾片麵強調“有”之局囿的。更何況他早於黑格爾兩千餘年,這真是中國古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大驕傲!
應該說,老子“道”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裏程碑,它不僅宣告了道家學派的正式誕生,而且更標誌著中國哲學突破時代的真正來臨。它使得自古以來一直統治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主宰——“天”“上帝”喪失了權威,讓位給了自然規律,將生成天地萬物、決定世界秩序的終極原因作了合乎理性與邏輯的揭示,從而為中國古代理性精神的培育與發展開辟了道路。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非常名。無名⑤,天地之始⑥;有名,萬物之母⑦。故常無⑧,欲以觀其妙⑨;常有⑩,欲以觀其徼⑾。此兩者,同出而異名⑿,同謂之玄⒀。玄之又玄⒁,眾妙之門⒂。
譯文
“道”,如果能夠說得出的,那麼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名,如果可以具體命名的,那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沒有具體形象沒有明確稱謂,這是天地混沌的原始狀態;有具體形象有明確稱謂,這是萬物產生的根源。所以,經常從抽象的角度來觀察,認識“道”的微妙性質,經常從具體的方麵來觀察,體會萬物的極限屬性。“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但是名稱有別,它們都可以說是玄妙深奧、不可捉摸的。極其深奧、極其玄妙,這就是一切微妙變化的根本門徑。
注釋
①道:“道”的本義是指道路,後逐漸引申出“事理”“法則”和“規律”等意義。在《道德經》中,“道”共出現六十九次之多,是老子使用最為頻繁的哲學概念。老子借用它來集中表述自己關於宇宙本體論、事物發展觀的基本認識,使之實現了劃時代的哲學升華,抽象為無形的宇宙本根,天地萬物的生成者,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終極動因與永恒規律,從而成為老子哲學文化體係中的最高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