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1 / 1)

導讀

人生修養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儒家講求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出“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這個程式反映出修身是一切社會活動的起點和基礎,而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根本與核心。與此相同,老子也把自身修養置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本章正是這一理念的突出反映。

在本章中,老子精辟地闡述了個人身心的自我完善問題,主張既要善於知人、勝人,更要做到自知、自勝。因為自知比知人更為重要可貴,而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方才是真正擁有力量。這正如王弼所理解的那樣:“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這些道理對於人生修養不無超越時空的借鑒、啟示意義。因為“人貴有自知之明”,而要做到這一點卻是頗不容易的,更多的情況下,人們總是以己之長,衡人之短,自以為是,孤芳自賞,這也是人性的帶有共性意義的通病,即孟子所說的“人之患好為人師”。而這一點也正是不少人寫出人生敗筆的深層次原因,所謂“執迷不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故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老子主張“知人”“自知”“自勝”,是睿智的人生哲理,它始終在提醒人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妄自菲薄,更不妄自尊大,能看到差距,故不停頓自己的前進步伐;能看到長處,故永保持戰勝困難、克服險阻的信心,從而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目標。

知人者智①,自知者明②。勝人③者有力,自勝者強④。知足者富⑤。強行⑥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⑦。死而不亡者壽⑧。

譯文

能了解、認識別人的算作是明智,能了解、認識自我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能夠戰勝他人得可算是有力量,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得才算是真正擁有實力。能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能努力行動、堅持不懈的才算是真正有誌向。不丟失“道”的根基的就可以長久,身體雖死而精神永存的才是真正的長壽。

注釋

①知人者智:能了解、認識別人的是聰明、智慧。知,認識、了解。

②自知者明:能夠自我認識,擺正自己位置的才是真正的英明。明,高明,英明。王弼《注》雲:“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李嘉謨:“知在外為智,在內為明。”(見焦竑《老子翼》)嚴複亦說:“智如燭,明如鑒。”可見,“自知”比“知人”更為重要可貴,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

③勝人:戰勝他人,使他人屈從依附於己。

④自勝者強: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方才是真正擁有力量。強,果決,堅強有力。王弼注:“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⑤知足者富:知道滿足、清心寡欲的就是富足。社會上迄今流傳知足者長樂、吃虧是福、適可而止等俗語,其精神是與老子的觀點一脈相承的。

⑥強行:努力行動,身體力行的意思。

⑦不失其所者久:意思是說不喪失“道”這個根基的便能順利長久。王弼注:“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長久矣。”其所,指“道”。

⑧死而不亡者壽:身體雖然歿沒但是大“道”卻永遠存在。王弼注:“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又,範應元注:“其形雖死,其神不亡,如此者,方為壽也。”壽,壽考,長生。此句與墨家“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之義相近,反映了老子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早在《左傳》那裏,就有“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說的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老子的信心與追求,與此相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