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1 / 2)

導讀

此章在進一步肯定“道”為天下萬物之主宰的基礎上,闡發“無為而治”的政治原則,強調處事必須順其自然,適可而止,謙恭卑下,以爭取民心,融合眾意,達致大道,垂拱而治。應該說,老子這一理性認識是十分深刻,又難能可貴的,作為統治者,他擁有各種資源,占盡各種優勢,“唯辟作威,唯辟作福”,生殺予奪之柄,操之於己,喜怒愛憎之情,發之於心,這時候最容易忘乎所以,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為所欲為,不知道有所節製,更不懂善後要穩、高明妥協的道理,無法收放自如,見好就收,殊不知這恰恰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到頭來必然會飲下自釀的苦酒。

曆史上不少政治失敗人物的可悲,正在於他們既不知人,更不自知,既無法勝人,又不能自勝,好高騖遠,忘乎所以,對國際形勢茫然無知,對自己位置未能擺正,不幹實事盡說虛的,熱衷做秀,喜歡露臉,稍有資本便要炫耀,一旦得勢便要擺譜。更讓人可歎的是,他們往往至死也不曾悟出自己之所以倒黴的原因,而隻知道一味抱怨命運,責怪天道,“非戰之罪,乃天亡我也”,常常成為其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從來不曾正視過自己身上的不足,典型的“有嘩眾取寵之意,無實事求是之心”,聞不到一絲一毫的自我批評的氣息,看不到半點星兒的改弦更張的端倪。不虛心、不自重到了這種地步,的的確確是無可救藥了!

老子的高明,在於他洞察成敗轉化的樞機,並不斷給人們提出忠告,提醒人們避免犯低級的錯誤,走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的怪圈。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庸人並不能理解“川穀之於江海”的道理,總是逞一己之欲而不計較可能出現的後果,結果因不知節製、驕傲自大而陷入滅頂之災的人生悲劇也就層出不窮、紛至遝來了。

按:黃炳輝等人所著《老子章句解讀》認為此章是“老子以道論官”:“可以把它看作‘為官論’。有幾個觀點:一、為官要順乎自然之道,‘以降甘露’於民,不存偏心;二、要知足,適可而止,不適可而止,爭權位者,會帶來危險。這一章無疑地是對那些權力欲膨脹,你爭我奪,熱衷於互相廝殺的公卿們的揭露和警告。”黃氏之見,自出機杼,不失為一家之言,可資參考。

道常①無名。樸②雖小③,天下莫能臣④也。侯王若能守⑤之,萬物將自賓⑥。天地相合⑦,以降甘露⑧,民莫之令而自均⑨。始製有名⑩,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⑾,知止可以不殆⑿。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⒀。

譯文

道是永恒的,沒有任何名稱的,它混沌淳樸的本體雖然幽微不可見,但天下卻沒有誰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夠擁有保持它,那麼萬物就將會自動地歸從。天地間陰陽二氣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就降下甘露。人們並沒有主動指令他均勻,可是他卻自然均勻,潤滋一切。萬物興作,製度建立,便隨之產生了各種名稱。名稱既已產生,但也要知道適可而止。能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道”作為天下萬物的歸宿,正如江海為一切小河流的歸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