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2 / 2)

注釋

①道常:道是永恒長存的。常,永恒。馮達甫《老子譯注》雲:“道是永恒的自然法則,故曰常。道沒有任何屬性可指,沒有任何形式可稱,故曰無名。道是宇宙萬物資生的元始材料,故曰樸。”所析甚為深刻,可資參考。

②樸:指道之本體混沌純樸。《論衡·量知篇》:“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樸。”可見“樸”的原義為未經加工之木料,後引申為事物保持其自然狀態或原始麵貌。

③小:形容“道”至精至微,幽昧不可見。“小”在此處,不是“大小”的“小”,而是指事物之濃縮或精萃。

④臣:屈從、臣屬,《說文》:“臣,牽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這裏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臣服,使聽命於己。

⑤侯王若能守:意思是說當時的諸侯如果能夠保持“道”,順應自然而為。侯王,指當時的諸侯統治者。守,保持、保有。

⑥自賓:將自動地賓服皈依於“道”。賓,服從、歸順。《爾雅·釋詁一》:“賓,服也。”又《說文》:“賓,所敬也。”注:“謂喜而服從。”一說,賓為陳列之意,《廣雅·釋詁一》:“賓,列也。”蘭喜並《老子解讀》:“萬物將自賓,指萬物將自己陳列而有秩序。”

⑦天地相合:指天地間陰陽二氣互相激蕩,催發生機。《荀子·禮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⑧甘露:甜水,喻久旱後所降之及時雨。《管子·小匡》:“時雨甘露不降,飄風暴雨數臻,五穀不蕃,六畜不育。”

⑨自均:自然均勻,形容以“道”馭民,其民自化。

⑩始製有名:萬物興作(也包括各種政治製度和具體措施),於是產生了各種名號以便加以區分。《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又,《荀子·正名》:“名定而實辨。”

⑾知止:知道限度所在,能夠做到適可而止,及時罷手,以避免過猶不及,轉向反麵。

⑿殆:危險、危害。

⒀川穀之於江海:謂萬物同大“道”的關係,就如同川穀之於江海,是主宰與附庸之間的關係。王弼注:“川穀之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自歸者,比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