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情懷理性備考
考試研究
作者:李俊明
摘 要: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明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同時,還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昭示語文教學對人文精神回歸的呼喚。2014年高考語文湖北卷,遑遑七千字的試題貫穿“人性”的話題,透露出一個可以窮究的蹊徑。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人文性 湖北高考
從整體來看,2014年高考語文湖北卷體現的“人性”情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從語言表達題看其人文性導向
語言題取材曆來是衡量試題特點的重要方麵。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人口老年化,公民社會信用代碼,周衝的理想主義,無不是從“人”的角度攝取材料的。論述類文本《藝術與中國社會》裏道:“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裏的禮和樂反射著天地的節奏與和諧。”該文從曆史角度論述中國古代社會的詩書禮樂,從藝術角度探討人性。
二、從古詩詞鑒賞看其人文性導向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對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的要求。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是沉澱著濃厚人文氣息的文化,對於我們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唐詩宋詞的優美意境是培養和鍛煉豐富想象力的好材料,李白的雄奇,杜甫的沉鬱,李清照的婉約,都是培養學生高雅情趣和完美人格的良方。2014年高考語文湖北卷中羅鄴的《早發》一詩抒寫了一個客居邊塞、孤獨寂寞而充滿濃重鄉情的主人翁,考查的雖是一個“早”字和一個“背”字,但實際上要考生讀出主人翁的行為和思想感情。賞析兩個字,使學生在鑒賞分析的過程中受到自然之景、人性之美的熏陶。2014年高考語文湖北卷文言文的考查則直接以明朝著名文人宋濂的《吳德基傳》為命題材料。該文講了吳德基的故事,這個人身上體現出了儒家精神的價值觀,正義直率,愛民鍾君,體現出崇高的人性情懷。這類題的設置符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的教學目的。
三、從現代文閱讀看其人文性導向
現代文閱讀在延續以前湖北卷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人文性和審美性,突出語文學科特點。在材料的選擇上,注重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顯中華文化精神與當代現實生活的結合。2014年高考語文湖北卷現代文閱讀以筆名為“墨中白”的當代作家陳亮的《六指猴》為閱讀材料。這篇小說用簡潔明快、沉著幹練的語言和用細微的筆觸把下層社會人的底色和質地,把戰亂頻繁中人們的善惡是非,把人性深處的美醜不動聲色地展現出來。情節曲折跌宕,人物形象鮮明突出。那東家重情輕財的仁義,那武功高強“六指猴”的俠肝義膽、劫富濟貧的俠義心腸,在短短千字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選文表現的時代雖遠離現實,情節雖是表現財主與長工之間的感恩之情,但活脫脫的人物,大真情的人性分明在折射著時代。試卷除了對寫作手法的考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對小說的鑒賞分析中,感受到人性的力量,懂得人生中人性真情釋放的重要性。命題意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考生通過文學探究,從有著人格力量的民族底色中汲取營養,健全人格。2014年湖北卷的現代文考查學生對小說情節、人物、環境、語言的把握,啟迪考生思考人生,考查方向清晰,集文學底蘊、生活氣息、人生品位於一體,昭示考生關注生活,關注每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