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下令讓大將軍王胤禵返回西北軍中。這一決定讓朝野中議論紛紛,大家都在猜測康熙此舉的用意。康熙的身體時好時壞,此時把胤禵調往西北,一旦京中有什麼事發生,他趕回來也來不及了。但也有人認為,康熙覺得自己的健康並無大礙,他想讓胤禵創立更大的功勳,以便將來順利接位。如此猜測紛紛,不一而論。
臨行前,胤禵到暢春園向康熙和德妃辭行。玉穗兒也在德妃處,三人坐著說了一會兒話,寶璃進來說玉穗兒府裏的管家在宮門外求見。玉穗兒讓她問問是什麼事,寶璃回說管家請玉穗兒回府一趟。玉穗兒隻得起身和德妃告辭。德妃見天色已晚,向胤禵道:“你跟去看看。”胤禵嗯了一聲,跟出去。
暢春園甬道上,胤禵提著風燈,向玉穗兒道:“這麼晚了,你還要出宮去?”玉穗兒點點頭,“科爾沁來人必有要事,我要回去看看他們為了什麼事來。”“我送你吧。”胤禵望著她。“也好。”兩人一同坐馬車出了宮。
玉穗兒默默的坐在車上,胤禵見她眉宇間始終有一絲鬱鬱,“別擔心,科爾沁不會有什麼大事的。如果有,不會不稟報理藩院。”玉穗兒搖搖頭,“我不是想這些。”“那是什麼?”胤禵好奇的問。玉穗兒想起康熙那些話,望了胤禵一眼,忍不住道:“十四哥,你明兒便要去西北,有些話我想和你談談。”胤禵見她一臉嚴肅,“不如我陪你下去走走?”玉穗兒點點頭。胤禵跳下馬車吩咐車夫遠遠地跟著。
此時城門早已關上,街上隻有稀疏的幾個行人,幾點昏黃的燭光自路邊的店鋪透出來。玉穗兒望著天邊新月如鉤,心裏湧出陣陣輕愁始終難解。夜風陣陣吹拂著她的鬥篷,她不禁拉了拉領子,裹的緊些。胤禵解下披風披在她肩上,“夜裏風涼,你每年一到春天身子便不大好,不要著涼了。”玉穗兒側目向他微微一笑,“你不冷?”“不冷!”“那就好。”
她沉吟了片刻,才道:“十四哥,我知道這次皇阿瑪讓你回西北去,你心裏存了疑問。”胤禵心中一震,卻道:“為國盡忠為君分憂,是人臣人子應盡的本分。”玉穗兒哼了一聲,淡然道:“這話是你在朝堂上說的,跟我又何必說這些,此時隻有我們兩人,難道不能和我說句心裏話嗎?”胤禵猶疑著。玉穗兒道:“你是怕我跟十三哥和四哥說吧,我早就說過,我對你們幾個哥哥一視同仁,不會偏幫誰。十三哥雖是我親哥哥,但你應該明白,你們這些人裏,隻有他沒有存奪嫡之心。”胤禵聞言不禁默然,半晌才道:“玉兒,你是深知我心思。可有些話我是真不知該如何說。”
玉穗兒歎息一聲,“你原來和八哥走得近,如今我看你和八哥之間也漸漸生了嫌隙,你被封為大將軍王,代天子出征,惹了朝野上下不知道多少議論。可是誰又真能猜透皇阿瑪心思呢,不過是妄加猜測罷了。”胤禵聽她說的鄭重,不禁看了她一眼,見她麵色如常,心道:難道皇阿瑪對玉兒說了什麼,她這話是什麼意思?玉穗兒知道他心中所想,故意道:“你也別不承認,好些人說皇阿瑪之所以派你去西北打仗,就是為了讓你建功立業,以便將來安排大事,你心裏是不是這麼想過呢?”這句話分量太重了,胤禵聽了大吃一驚。
“玉兒,你……”胤禵疑惑的看著她,猜不透她的心思。玉穗兒笑笑,“你幹嘛這樣看著我,我又不是奉旨的欽差。你也別以為我是奉誰之命來試探你,我跟你說這些,隻是因為咱們都是愛新覺羅後裔子孫,平日的情分又與旁人不同。”胤禵勉強一笑,“你跟我說這些,真把我嚇了一跳。你常在皇阿瑪身邊,無論說出什麼來,總是和從別人嘴裏說出來分量不同的。”“咱們都是皇阿瑪的子女,隻不過我是女子,皇阿瑪便多疼我一點。說到分量,還是你們重。好了,我們不要說這些客套話。剛才我說的話,你沒有否認,那便是承認了。”玉穗兒看著前方,夜裏街道靜謐的可怕。遠處團團的黑雲仿佛要將人間籠罩。
“皇阿瑪已近古稀之年,身體時好時歹,這十年來因為你們兄弟的緣故,他寢不安枕、食不知味,你們鬧得實在太凶了,皇阿瑪早已心力交瘁。我不隻一次看到他孤獨的坐在乾清宮裏,那情景看了真叫人心酸。”玉穗兒想起父親蒼老的樣子,眼角有點濕潤。胤禵歎了口氣,“誰叫咱們生在帝王家,曆朝曆代為奪嫡不知道出了多少刀光劍影的事。這不是我能左右的,形勢比人強。”玉穗兒也知道這時勸他什麼,他也不會聽得進去,也就不再勉強。
胤禵見她沉默不語,問她,“假如我將來和十三哥不得不成為對立麵,你向著誰?”玉穗兒瞥了他一眼,嗔道:“你不如直接拿刀把我劈成兩半兒。”胤禵苦笑一聲,“嘿,你大可以放心,無論將來怎樣,我總不會使你為難便是。”玉穗兒側目看著他,黑夜中他的麵目模糊,表情也依稀不清。“誰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就像你說的,走一步看一步,不過你這人心高,什麼人都不放在眼裏,這脾氣想來是改不了了,隻怕將來吃虧也是在這上。”玉穗兒不無擔心的說。胤禵冷哼一聲,“讓我俯首帖耳,那不如殺了我算了。”
“你還真是——”玉穗兒話未說完,腳下不知踩了什麼東西,花盆底一歪,若不是胤禵及時的扶了她一把,差點就要摔倒。“嗨,這路不平。”玉穗兒跺了下腳。胤禵笑道:“自己走不穩要摔倒,倒抱怨路不平,你當這是宮裏的青石板路呢。”玉穗兒也笑,低頭看了看腳麵,“都是這鞋穿的,這花盆底鞋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走起路來並未嫋嫋婷婷,倒經常磕磕絆絆,還是漢人的繡花鞋好,多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