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童道:“可是,秦軍若是占了潼關,先生您去哪裏呢?”
範雎道:“我去中原,打李自成。要不然,便去打張獻忠,總之,朝庭不會讓我閑著的。”
書信很快送到了京城,先送進內閣,楊嗣昌看過之後,心中大喜,立刻覲見崇禎,將秦軍的書信呈上。崇禎看了看,微一皺眉:“楊卿,秦軍索要潼關,是想以後借潼關天險,阻擋我官軍進入關中,如果給了秦軍,無疑於開門揖盜,那個時候,秦軍可以借著潼關自守,也可以兵出潼關,窺視中原。這如何是好?”
楊嗣昌一笑:“陛下,這件事臣已經想過了,若是不給,秦軍便會兵發潼關,雖然短時間內,不會攻得下來,可是那樣就牽製了範雎的數萬人馬,張獻忠等人會無所顧忌。進入中原會合李自成,如果賊人合兵,光靠洪承疇的兩三萬人馬,是不可能剿滅的,中原腹地,不能任賊縱橫,因此,流賊才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至於秦軍,他們不會流動作戰,隻能困守一隅,這樣的反賊,大可以先將其穩定住,再集合大軍,一鼓而殲。”
崇禎聽了,微微點頭:“說得也是。你的意思,可以答應秦軍的條件,雙方講和?”
楊嗣昌心知此舉事關重大,但到了這個地步,也隻好走一步看一步了:“陛下,秦軍不足深慮,臣所擔心的,便是流賊,流賊所過之處,城池殘破,百姓塗炭,田地毀壞,破壞力極大,而秦軍是不會破壞的。因此隻要給臣半年時間,臣定可以剿滅張獻忠等人,隻要流賊一亡,秦軍便是籠中之鳥了,即使是潼關給了秦軍,我大軍亦可從甘肅進軍,還可以由山西渡過黃河,進入關中。”
崇禎在殿中來回踱步,思索良久,這才下了決心:“傳旨,差禦史大夫吳自秀奉聖旨,前去關中,讓範雎協助,一力承辦和談之事。”
楊嗣昌道:“範雎由秦軍中投過來,秦王恨之入骨,讓他協辦,會不會有什麼意外?”崇禎道:“隻是讓他協助,又不讓他出使,不會有事。”
楊嗣昌領了旨,退出殿外。
第二天,這位吳自秀大人便起身,帶著聖旨,奔往潼關。
範雎將吳自秀接進關城之中,設酒款待,吳自秀取出聖旨,範雎看後,點頭微笑:“聖上英明仁智,是中興之主啊。”
吳自秀道:“範大人,上次與秦軍接洽之人,可在此間?”範雎道:“不錯,此人姓顧名童,正在潼關之中。”說完,他派人將顧童找來,顧童還是白身,沒有官職,因此上不得席。
顧童來了之後,見過吳大人,吳自秀向顧童了解了秦軍的情況,覺得甚有把握。
這一天無話,第二天一早,範雎派了五百騎兵,保護吳自秀上路,以顧童為謀主,一行人上路,趕奔西安。
同時範雎將雙方和談的消息傳揚了出去,沒過幾天,幾乎北方各省都知道了這件事,說秦軍雖然勝了一仗,但是損失巨大,向朝庭求和,而皇帝寬仁,準許和談,這樣一來,朝庭的麵子便有了。
這件事如同秋風一般,轉眼間便吹遍了中原,也傳到了李自成的耳朵裏。他派出的探子已經打聽到消息,立刻向他回報。
此時李自成仍在玉皇山中,上次攻打潼關,隻是虛張聲勢,李自成一得知洪承疇趕來,立刻撤軍,回到了玉皇山,讓洪承疇撲了個空。後來他聽說秦軍在關中大敗官軍,很是高興,便想派人潛入西安城去,雙方商議一下,接下來如何聯手。可是還沒定下派去的人,便得到了這個消息。
李自成一聽,大吃一驚,以為自己聽錯了,這時又有探馬接連回報,報來的都是同樣的情況,秦軍確實要與朝庭講和。李自成心中十分不悅,暗想你秦軍實在不夠仗義啊,你困難時,要我幫忙,我二話沒說,出兵相助,可你勝了一仗,卻馬上和朝庭講和,是何主張?你秦軍講和了,那麼官軍在關中便沒有了威脅,可以集中人馬,全力對付自己,那麼自己這邊的壓力會空前巨大。秦軍事先都沒有知會一聲,有點太過突然。
這可是件大事,李自成立刻在老營召集大將,前來商議對策。
等人到齊了,李自成當場宣布了這個消息,郝搖旗頭一個跳了起來,指著關中方向大罵:“娘個皮的,斷子絕孫的秦鬼,太不仗義啦。這不是把咱們賣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