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江南好7(1 / 2)

消息飛報進京中,崇禎大怒,直接踢翻了桌子,他非常清楚,此時的國庫入不敷出,本來就十分困難,揚州一帶乃是國家的重要稅收之地,這個地方再被奪去,大明朝將再無國力支付僅有的軍費。而且揚州離著陪都南京和蘇杭等地很近,一旦範雎打到那裏,整個江南都會震動,天下將再無寧土。

於是崇禎急令江南各省嚴加戒備,長江沿線各個重鎮秣兵厲馬,調集兵源,以防農民軍前來進攻。同時命山東巡撫蘇代火速出兵,會統南直隸的兵馬,立刻複奪揚州。

明朝南京一帶,也是朝庭直接管轄,因此稱為南直隸。不設巡撫。因此離得最近的山東便要出兵解圍。

崇禎知道,南方一帶的人馬久不作戰,戰鬥力已經很差了,山東則不然,很多年來一直為錦州,寧遠等地方運送糧草,兵源,境內也時常要防止海寇來襲擊,因此士兵還是嚴格訓練的。

蘇代得到聖旨,不敢怠慢,急忙調集了重兵,火速前往徐州,會同那裏的人馬一起,直撲揚州。

官軍的這個策略已經在範雎的預料之中,他非常清楚,自己率人占了揚州,朝庭一定震怒,然後必然派重兵前來圍剿。因此範雎下令,在城中征集了足夠多的銀錢,布匹,糧草之後,便離開了揚州,率領全軍迎著蘇代而來。

範雎已經與革左五營的將領們都商議過,趁著此時士氣旺盛,一鼓作氣,將蘇代率領的人馬擊敗,然後趁機挺進山東境內。

其實範雎的目光很早就放在了山東。

他是戰國時的魏國人,事秦之後,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終於使得秦國一步步坐大,最後一統天下,那個時候,秦國與多個接壤的國家交戰,唯獨不得罪齊國,一方麵是因為齊國與秦國並不接壤,二來齊國也是大國,人才很多,不宜翻臉。

範雎非常清楚,齊國有鹽海之利,境內土地肥沃,人民強悍,最早的春秋五霸,便是齊桓公。因此範雎對於齊國十分重視。複生之後也不例外,他的如意算盤便是自己在山東另立一國,這樣不與關中的秦人接壤,放心許多。

因此這個時候一聽蘇代引兵而來,他十分高興,認為機會終於來了,蘇代因為聖旨催得急迫,必定星夜兼程,人馬一定十分疲於奔命,自己則可以以逸待勞,畢其功於一役。

隻要打垮山東的人馬,自己挺進山東境內,便勢如破竹,占領山東全境指日可待。

他將此計劃告訴眾人,老回回等人也十分興奮,他們本來沒有一個具體的戰略,總是看著機會,哪裏空虛就打到哪裏,根本想不到建立一下根據地,圖王圖霸,因此聽了範雎的話,都異口同聲表示讚成。

範雎一方麵派出探馬,打探蘇代的軍情,一方麵將人馬分成兩路,他與老回回,革裏眼一路,子義與賀錦等人一路,形成一個大鐵鉗的形態,向官軍包抄過去。

卻說蘇代率領著五萬人馬,日夜兼程趕到徐州,會合了那裏的援軍,總數也有將近十萬人馬,因為聖旨上說得清楚,蘇代可以統率全軍,因此他便成了這十萬人馬的主帥。

蘇代久在山東,對於農民軍並不了解,因為農民軍並沒有打到過山東境內,因此他認為農民軍隻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以他部下的精銳之師,打敗革左五營,不在話下。因此他驕橫異常,讓自己的人馬為前部,殺氣騰騰地接近了揚州地界。

雙方在盱眙境內遭遇了,各自的探馬稟報之後,都開始紮下大營,準備廝殺。第二天,範雎以子義為前鋒,率領一萬鐵騎,兩萬步兵,正麵突擊,老回回為左軍,賀一龍為右軍,三路大軍共有十萬人,在前麵突擊的都是選出的精銳戰士,身經百戰,驍勇異常。

官軍那邊也排出陣勢,蘇代自己率中軍,讓他的左副將柴林在左,右副將肖晃在右,也是十萬人馬。

蘇代下定了決心,今日要一戰成功,因為他的人馬一路遠來,後勤不濟,糧草不足,因此利在速戰,範雎全軍撲上來,正合他的意思。

沒有多餘的過場,雙方列陣完畢之後,子義率先發起突擊,他讓那一萬鐵騎全部上陣,這也是革左五營最精銳的人馬,人穿鐵甲,馬匹也罩上甲葉子,每個騎兵手中都挺著鐵槍,這樣的裝備,連關寧鐵騎都不容易取勝。

子義一聲令下,一萬鐵騎開始衝陣。開始時列著整齊的陣形,如同一座鐵山相似,壓向官軍,後來衝過一段距離之後,馬匹開始發力,陣線漸漸散亂,最後變成漫山遍野的散兵,如同山洪暴發一樣衝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