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中原任縱橫4(1 / 2)

高傑知道,此時再打下去,自己的人馬就要吃虧,看來秦軍的援軍到了,不然不會有這麼多的人馬。他用眼睛掃了幾遍,粗略判斷秦軍最少也有兩萬人,他自己隻帶來了一萬騎兵,而且已經疲憊,一旦落入重圍,再想突圍出去,要付出相當大的損失。

因此高傑很清楚,不能再打下去了。

他當機立斷,速速撤軍。

高傑確實狡猾,他吩咐撤軍,不向前衝,不向後突,而是向著起火的密林方向突去。這個方向上秦軍較少,他手下又都是騎兵,因此速度極快。

李岩沒料到高傑見機如此之快,一看形勢不妙,二話不說,掉頭就逃。因此指揮上便慢了一些,等到吩咐人馬截住官軍時,高傑已經率領人馬突開戰陣,斜刺裏衝了出去。

數千官軍緊跟著高傑,彙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不多時便將秦軍甩在身後。李岩在馬上跺腳,罵道:“好個狡猾的翻山鷂,溜得倒快……”

他此時才想起來,高傑原來便是李自成的部下,農民軍都有一個習慣,打得贏就打,打不贏比誰跑得都快。他們並不在乎戰績,戰功,殲敵多少,唯一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夠存活下來。

對於農民軍來講,隻要能活著,就是勝利。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這些剩下來的人,深通此理,所以他們才可以屢次東山再起。

李岩一看高傑逃走,立刻吩咐人馬緊追下去,而留下的步兵打掃戰場。

由於高傑逃得快,因此這一仗殲敵不多,隻殺死俘虜了一千餘名官軍,高傑帶著八千多人,衝出包圍,逃向開封。

而另一路賀人龍的人馬聽說高傑失敗之後,立刻後撤,也撤回開封去了,賀人龍與高傑一樣鬼精,絕不會讓自己的人馬去送死。

李岩雖然取了勝,可是心裏很不滿意,認為自己還是指揮出了問題,要不然戰果會更大。

此時探馬傳來消息,開封城外的會戰已經展開,而李岩的人馬相隔著幾百裏,再趕過去已經沒有作用了,因此李岩下令全軍搬師,回奔潼關。

等回到潼關之後,李岩本想休兵幾日,但一到潼關,代替涉懷守關的副將立刻告訴李岩,秦王急令他回去西安,有要事相商。

李岩不敢耽擱,吩咐紅娘子與小青等人帶著人馬緩緩向西安進發,自己則帶著百餘名騎兵,離開大隊,快馬加鞭返回西安。

按李岩的想法,秦王肯定是招他回去,商議河南之事,而且是關於開封會戰的。但他想錯了,等他回到西安,見了秦王與諸位秦軍重臣之後,秦王卻沒有說開封的事。

秦王取出一封書信,交與李岩,李岩打開一瞧,卻是張獻忠送來的。

信是寫給駐紮在漢中的李敢的,因為二人是結義兄弟,因此張獻忠這封信寫得很是隨意,大意是說,他要攻占四川,請李敢向秦王提個建議,雙方一起出兵,打下四川之後,雙方平分地盤。李敢不敢作主,立刻派人將此信快馬送到西安,請秦王決斷。

秦王對張獻忠雖也了解,但是沒有和他聯過手,而李敢又是張獻忠的兄弟,也不好聽他的意見,因此一聽李岩回來了,立刻召他來見,聽聽他的看法。

畢竟李岩與張獻忠並不陌生。

李岩一看這封信,再想想秦王急召自己回來,立刻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笑了笑,望著白起說道:“這是重大軍事行動,我想聽聽大將軍是如何想的。”

白起不動聲色:“張獻忠為人詭詐,我的意思是先不出兵。因為李公子剛剛率軍在河南打過幾仗,軍馬疲憊,漢中也是剛剛拿到手,還未安定,這個時候,不宜動兵。”

他頓了頓,又道:“況且川軍十分勇悍,而且地形又多是山地,秦軍以疲憊之師進入川中,百姓又不支持,前途殊難預料。”

李岩聽了,連連點頭:“這話也對。秦軍最近連續作戰,軍士已經疲於奔命,再進川中去作戰,隻怕會被累垮,我也讚成大將軍的意見,秦軍不出兵為好。”

張儀道:“我也是這個意思,咱們可以這樣回複張獻忠,就說秦軍剛剛打過幾仗,人馬傷亡不小,而且打下來的靖邊與漢中,也需要大量人馬防守,因此秦軍已經沒有能力再派大隊人馬前去川中,最好能夠等上半年或八九個月,再做進攻準備不遲。”

說完之後,大家都看著秦王,李岩道:“不知大王如何打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