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中原任縱橫4(2 / 2)

秦王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看著他桌案上的地圖,用手敲擊著四川的位置,緩緩說道:“能夠和張獻忠聯手取川,真是一個好時機……”

眾人都是一愣,白起道:“大王是想出兵……真的出兵嗎?”

秦王吩咐秉筆官:“給張獻忠回信,就說秦軍將於半個月之內出兵,讓他在湖廣方向上,進攻四川,秦軍則從漢中進兵,兩麵突擊,務必會師於成都城下。”

眾人聽了,都睜大了雙眼,一臉吃驚的神色。張儀連忙勸阻道:“大王不可啊,秦軍連續作戰,已經疲憊不堪,再殺進川中,要知道川中道路十分難行,不光人馬通行困難,糧草如何供應,也是難事,大王您要三思……”

白起也道:“況且四川一直以來都在和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交戰,士兵們保衛鄉土觀念很濃,打起仗來會拚命死戰的,況且四川女將秦良玉作戰英勇,深得人心,這都會給秦軍造成很大困難的,不可出兵啊……”

李岩也出言勸阻,秦王一看眾人都勸,這才哈哈一笑,走下階來,站到眾人麵前,柔聲道:“諸卿的見解,正是良策,孤又豈會不明白,隻是眼下的四川兵力雄厚,日後秦軍要進攻,會有很大阻礙,正好張獻忠願意進攻,就先讓他打去。我秦軍名義上出兵,暗中則遲緩進軍,如果張獻忠打進四川,節節勝利,將川軍殺得大敗,我秦軍便趁機全力出擊,收取地盤,如果張獻忠屢戰不利,我秦軍正好借機退回漢中,也不損失什麼。在張獻忠那裏,也不會留下仇恨,不是一舉兩得麼?”

眾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

秦王看了看李岩:“李公子,這封信還是你去送吧。信上寫的是出兵的事,但你可以私下交代李敢,別人去不合適。”

李岩自然明白秦王的用意,他與李敢是兄弟,李敢與張獻忠也是兄弟,張獻忠沒有直接給秦王寫信,而是給李敢寫信,意思非常明白,就是非常希望秦軍可以出兵,因為他和李敢的關係非常好。要是寫給秦王,秦王多半不會同意。

這種名義上出兵,暗中則駐軍觀望的事,不能派別人去給李敢說,怕李敢會反感,因此隻能李岩去說。

李岩一拱手:“大王放心,我一定按照您的吩咐,將事情辦妥,李敢將軍那裏,您盡可放心。就算他不聽我的,也會聽大王之令。”

這話倒不是寬慰秦王,事實上秦王在所有秦人心目之中,已經是神了。自己能夠活上兩千年,而且還讓一萬秦軍隨之複活,不是神是什麼?

李岩知道此事緊急,因此沒有在西安城中休息,出得王府立刻帶上那一百多名騎兵,準備了些錢糧清水,這便上路,直奔漢中而來。

這個時候,李敢也是左右為難。

一方麵,大哥來信讓他出兵相助,這個情麵不好駁回,畢竟人家曾經救過自己的性命,又冒著被官軍發現的風險,明殺暗放,因此自己欠著張獻忠的情。可另一方麵,李敢也非常清楚,秦王多半是不會答應出兵的,因為秦軍此時也非常需要更多的人馬守住漢中與靖邊。至於派李岩去河南,隻是打打遊擊,撈些好處罷了。不會盡力死拚。

而攻取四川便不同了,張獻忠說得清楚,打下地盤之後,雙方平分。張獻忠之所以有如此膽氣,也是因為左良玉被調往開封,四川地麵上沒有了他的對手而已。

但是想要攻下四川,談何容易。誰不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大隊人馬入川,糧草轉運困難,一不小心,便會軍糧接濟不足,後果難料。

而秦王不下令發兵,他自己是不敢出兵的,秦軍的軍法非常嚴,私自用兵,主將必定殺頭。況且沒有秦王的虎符,他自己也無法調動一兵一卒。秦軍一向是認符不認人的。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有人來報,李岩公子到了。

李敢大喜,急忙親自出迎,將李岩接進自己府中。兄弟相見,極是親熱,閑話了一會兒之後,李敢擺酒給李岩接風,席間,李岩將秦王回信取出,請李敢觀看。

李敢看過信之後,大為吃驚,說道:“大王同意出兵?這可不是兒戲啊,是如何考慮的?”

李岩一笑:“這話怎麼說?此時與張獻忠聯手取川,而左良玉又不在,不正好是個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