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古今幾人曾會5(2 / 2)

秦王一擺手:“李公子不要多心,這種小伎倆,我秦人用得多了。大將軍應該清楚,當年長平之戰,要不是離間了廉頗與趙王,讓趙王換了那個百無一用的趙括,又豈能取得大勝呢!”

白起笑道:“正是,施用反間計,是我秦軍一向的手段。他姓宋的也想來這一手,還差得遠哩。”

秦王道:“且先不說這個,關於出兵之事,李公子是怎麼想的?”

李岩皺起眉頭:“有這封信在這裏,我實在不好說應當出兵,但是就目下的形勢來看,還是出兵得好。大順軍本來就是清軍和吳三桂的手下敗將,雖然洛陽不是山海關,也不是北京,但清軍氣勢極盛,吳三桂又對李自成有切齒之恨,打起來一定死拚,大順軍雖然人馬眾多,但遠不及清軍和關寧鐵騎精銳,因此這一仗,李自成敗多勝少。如果他敗了,他所控製之下的地盤,必然全部被清軍奪去,那麼咱們秦軍在南陽,就要直接麵對清軍了。如果頂不住,秦軍隻能撤進潼關,將整個河南,全部讓給清軍。那時再想打出關去,必然困難。”

秦王看了看白起:“李公子所說,大將軍是何看法?”

白起道:“我秦軍與清軍,早晚是要開戰的,這一點無須置疑,以我來看,晚戰不如早戰,在家門口打,不如拉出去打。在洛陽那邊開戰,一來可以試試清軍的斤兩,二來就算輸了,丟的也不是咱們秦軍的地盤。如果見勢不妙,立刻撤軍便是。”

秦王又看看張儀:“丞相之見呢?”

張儀一笑:“大王,其實您早就想好了對策,又何必一個個追問呢?”

秦王冷然一笑:“還是要問一問,免得大家隻聽孤王的,卻將自己的話埋在心裏。想反對也不敢講,那可是要誤國的。”

張儀這才板起臉來:“大王教訓得是。其實這一次臣也讚成出兵。理由與大將軍和李公子相同,不過還有一點,是我的一個想法。”

秦王道:“有什麼想法,隻管講來。”

張儀道:“清軍入關,乃是我漢人的恥辱,眼下我們與李自成獨當清軍,卻讓其他幾家諸候們置身事外,並不劃算。他們可以借著咱們擋住清軍的當口,發展自己的實力,一旦我秦軍與大順軍力拚清軍,兩敗俱傷,他們好趁機發難,漁翁得利。”

秦王不住點頭:“有理,有理。丞相所慮深遠。”

張儀道:“這個時候,絕不能讓他們作壁上觀,隔岸觀火看熱鬧,要把他們全部拖下水,一同與清軍決戰。”

秦王道:“好,很好。來一次幾國合軍,共抗清兵。但是,能聯合的人有誰呢?張獻忠剛剛拿下四川,還需要安定內部,會不會出兵,不敢肯定。孫傳庭也正在穩定山西的局勢,至於那範雎,哼哼,豈會與我秦軍聯手?而南明那邊,就更不敢說了。”

張儀一笑:“大王不必擔憂,有臣這一張利口,必然可以說得這幾方勢力出兵合軍。”

秦王還沒有回答,白起笑了:“先生又要來一次合縱連橫了麼?”

李岩也笑道:“可是此時天下,並非以前的六國啊。”

張儀倒是滿不在乎,顯得胸有成竹,搖頭晃腦地道:“此時天下確非以前的六國,但李公子你要記住一點,不論何時,任何一方勢力所期望的,所害怕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李岩道:“什麼?”

張儀道:“利益。”

白起道:“不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隻要關乎利益,沒有人能不為所動。”張儀道:“隻要把準了脈,說到了一個人或一個國的切身利益,這個人,這個國就不能坐視不理。”

秦王道:“好,我們就先答應李自成,讓他在洛陽頂住一個月,這一個月之內,先生可以去遊說各方,不過……別的勢力都還好說,唯獨這範雎……我怕先生去了,會遭遇不測。”

張儀一笑:“大王不必擔心,臣第一個去遊說孫傳庭,相信不會費什麼力氣,然後便是這範雎。”

秦王道:“如果能讓各方麵組成聯軍,聲勢一定極為浩大,對付清軍便有足夠的把握了。不過讓各方麵出兵,這條件如何談呢?”李岩道:“是啊,沒有好處,他們豈肯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