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悖論權力和自主權兩者不可得兼。擁有越大的權力,就意味著越不能自由行事。
信念固著即便是錯誤的信息或判斷被人們接受後,也很難讓他們否定這些信念。
壓抑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後,會將自己所承受的那些不能被意識接受的欲望與行動不知不覺地壓抑到潛意識中去。這是最基本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
合理化個體為自己所遭受的種種挫折和打擊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從而讓自己免於心靈受傷。
權力逆信任權力會對一個人信任他人的能力造成侵蝕,讓人變得多疑。
矯枉過正誤區當人們做出了一個帶來了不良後果的錯誤決策後,往往會在後續的決策中出現矯枉過正的誤區,對於新出現的機會畏手畏腳,不敢作為。
蜜月效應當兩個人的情感處於熱烈升溫階段,相互間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對方的許可。
類蜜月效應當兩個人剛剛結束對立關係之時,每個人對於對方的越格行為會表現出較大的寬容度,以免重蹈關係破裂的覆轍。
權力二八法則權力的邊界並非固定。一個人被賦予的權力中隻有20%是顯權力,另外的80%則是取決於個體的膽魄與決斷的隱權力。
稟賦效應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或權利,那麼他對該物品或權利的價值評估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從而也更不願意舍棄。
祈福式慷慨在公平世界的前提假設下,個體希望以自己的各種形式的慷慨付出來換得平安、健康、幸福等回報。
從眾行為在集體壓力下,人們很容易放棄自己的獨立立場,出現從眾行為。
自利性偏見人們在對外部事物進行判斷時,往往將成功的原因歸功於自己,卻將失敗的責任推諉給他人。
內隱偏見對某一類群體或事物所持有的一種負向、消極的內隱態度。
賭注信號賭注往往代表著一個人內心最為看重的東西,從而也是觀察一個人價值觀的重要信號。
行為改變態度當一個人做出了與內心態度不一致的行為後,為了克服內心的認知失調,往往會改變先前的態度而與已經無可更改的外在行為保持一致。
重新定義給予同一個概念以不同的解釋,以瓦解對方的信念係統,取得說服勝利的一種重要策略。
投入陷阱當一個人為某一件事投入心力、資源後,往往很難自拔,而是傾向於不斷追加投入,直至遠遠超越了理性的範疇,也不回頭。
情境智商因應不同的情境,而讓自己的言行舉止與之和諧匹配的一種綜合性應激能力。
與攻擊者認同一種特殊的心理防禦機製。個體在遭受到攻擊者的傷害後,將攻擊者的行為模式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施加給其他的人。
反向立場提問從被問者的對立立場設問,將對被問者的考量轉化為請教,從而有效達成無刺激質詢。
決策後失調一個人在做出了選擇後,往往會提高已選擇對象的吸引力,同時降低被拒絕對象的吸引力。
權力e測試哪怕是隻被注入了一丁點兒權力,也會讓人變得我行我素,不願意根據他人的觀點調整自己的主張。
能力不足效應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走向過度自信的陷阱。
安全閥策略當一個人被逼到無路可退的絕路時,就會表現出拚死一搏的冒險傾向。為了避免對手狗急跳牆,掌控局勢者在勝券在握的前提下,故意預留出一個活口,適當釋放對手的壓力,以免兩敗俱傷。
權力戒斷反應當一個人被剝奪曾經擁有的權力後,會出現一係列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症狀。
反向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防禦機製。某個人為了將自己無法承受的負麵認知或負麵情緒排除在意識之外,而從完全相反的角度去解釋同一事件。
社會評價顧忌基於某一基本價值觀的社會輿論會有效約束身處其中的個體,按照這一主流價值觀的標準來行事。
近因效應最新呈現的信息對人們的認知與判斷有著特別大的影響力。
控製效應一個人如果失去對外部情境的控製力,往往導致會導致身心受損,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