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效應外界某一個特別的信息或物品激發出了人們的某種特別的情感記憶或身份意識。
結局效應人們對於人生中各種事件的回顧性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結束之時的情感方向及強烈程度。如果結束之時的情感狀態是強烈的正向情緒,那麼,再痛苦的曆程,也會變得美好,充滿意義。反之則反之。
外表拒絕敏感度過於關注自己的外表,擔心自己外表不夠出眾而遭到他人的一種心理狀態。這是一種自卑性反應。
頭銜身高關聯一個人擁有的頭銜越是顯赫,人們對他的身高就會估計得越高。
包達列夫現象不同的身份背景會極大地影響到人們對某個人性格特質的判斷。這是一種驗證性偏見。
驗證性偏見人們往往根據內心已有的信念或情緒來對外部事物進行評判,以得出與內心一致的結論。
起點效應在一個人的職業成長中,選擇或者被選擇從什麼樣的部門、職位作為起點,會極大地影響到未來的職業成就。
鄰近優勢基於居住場所或工作場所的相鄰接近這一自然便利性條件而對相互間開展人際交往的促進作用。
公平世界假設人們傾向於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會得到他份所應得的東西。一個人獲得了成功,肯定是因為他做對了什麼。而當不幸降臨到一個人頭上時,肯定也是受害者的咎由自取。
物化衝動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大人物,往往喜歡興建雄偉壯闊的建築物來宣示自己的功業,並希望籍由建築物的耐久性而永垂不朽。
失敗深化記憶在比試或爭鬥中獲勝的一方,往往會覺得事情已經告一段落,而落敗的一方,則傾向於認為事情並未完結,從而留下了更為深刻的記憶。
預感一種以夢境或遠程感應的形式警告人們危險即將來臨的直覺。
社會排斥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離不開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那些被剝奪了社會情感聯接或者遭到其他個體排斥而陷入孤立狀況的人,往往在心靈上備受傷害。
心理脫敏現象那些足以引發個體劇烈心理反應的外部刺激在頻頻出現後,會導致個體逐漸失去敏感性而見慣不怪。
偏見同化當第一印象形成後,人們在理解或解釋後續相關信息時,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在認知上讓其與最初的信念或判斷保持一致。
反向歧視出於對社會評價的高度敏感,而對本該特別保護、照顧、優惠的個體或群體施予完全相反的措置,以維護自身的名譽或聲望。
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往往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智力負效應那些屢屢從自己的聰明中獲益的人,往往會變得不再在意他人的需要或感受。但這樣的做法最終會給聰明人帶來難以預料的傷害或災難。
習得性無助當個體的多次努力都無法取得對生活的控製權後,就會出現絕望冷漠,逆來順受的思維定式。
強悍的表達方式在說服時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姿態,營造出一種壓迫感極強的情境,迫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不作為慣性當人們錯過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機會後,將會對隨後出現的類似機會置之不理,即便後來出現的機會比之前的更具吸引力。
權威模仿在驚世駭俗之事上,模仿權威人物的做法,可以有效減輕當事者的心理壓力。
選擇性解讀對於同一個信息,人們因為自己頭腦中的圖式不同或需求不同而給出多種多樣的解釋,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解釋。而那些智謀出眾、應變能力強的人往往不會局限於某一種解釋,而是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需要而給出最為契合的解釋。
過度合理化效應當一個人的所得遠遠超過了他的應得,就會引發內心的認知失調,並影響到此後的行為。
反事實思維在經曆了影響巨大的事件後,人們往往會陷入對已發生事實的反向模擬之中。這是人類幸運感或懊悔感的重要心理來源。
伯克利甜餅法則擁有權力後的人們很容易進入“掌權心態”而表現出對他人的粗魯、無禮。
內隱態度就連個體本人也不能準確識別的,深藏於潛意識中的某一種情感認知或反應。內隱態度往往建基於過往某一經驗在潛意識中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