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謁陵之變 後記(1 / 3)

五年之前,我完成了“心理說史”的開創之作“心理三國三部曲”(《心理關羽》、《心理諸葛》、《心理曹操》)後,決定不再涉及三國題材。因為,上下五千年,最不缺的就是曆史。弱水三千,各具資采,何必鎖定一瓢而飲呢?那些取之不盡、浩瀚汪洋、波瀾壯闊、奇譎巧絕的曆史事件或曆史人物都可以供心理說史選材之用。

五年來,我構思了多部作品,也完成了心理說史的另一個大係列——“心理吳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吳》)。但是,讓我始料不及的是,三國竟然再一次魂牽夢繞般地走進了我的心靈。

也許是三國的獨特魅力,也許是讀者的殷切期盼,也許是師友的良言指教,也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什麼理由,總之,五年之後,這一套“心理三國·逆境三部曲”(《心理劉備》、《心理孫權》、《心理司馬》)彎道超車,搶在其他作品之前,出現在大家的麵前。

不過,這個三部曲和前麵那個三部曲有一些明顯的不同。生也有涯,光陰勝金。簡單重複,是我唯一不屑去做的事情。我選擇劉備、孫權、司馬懿來書寫三國新篇,是因為這三個人的際遇代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逆境。

劉備身無憑依,在匱乏資源的情況下去實現偉大夢想。

孫權驟逢變亂,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不得不力擔艱巨。

司馬懷才難遇,在備受壓製的情況下圖謀著脫穎而出。

人世間的逆境大抵超不出上述三種類型及其不同份量的組合。從而,劉備、孫權、司馬懿與逆境抗爭的人生經曆有著很強的代表性。

逆境來自追求。沒有追求,就沒有逆境。劉備追求的是地位,孫權追求的是認可,司馬懿追求的是權力。

麵對逆境,劉備的奮鬥動力是夢想;孫權的奮鬥動力是責任;司馬懿的奮鬥動力是生存。他們的逆境秘訣也各有不同,劉備是“永不放棄”,用心創造機會;孫權是“以柔克剛”,精心選擇機會;司馬懿是“隨形就勢”,耐心等待機會。

劉備就像是一條遊來遊去的魚,心懷夢想,到處尋找水草肥美的江湖,合則留,不合則去,在顛沛流離中終於魚躍龍門,克成大業。司馬懿就像是一棵站在原地的樹,即便缺乏陽光雨露,即便時有狂風暴雨,依然不為所動,倔強生長,最終成為參天巨木。孫權則像是一個幸運的孩子,無意中得到了一把鑰匙。他試著用這把鑰匙去開所有的門,竟然幾乎無一落空。當然,世事從來趨於均衡。最後,孫權也嚐到了幸運的苦果。

這就是這三位三國英雄打動了我的逆境故事。

逆境有著永恒的魅力。隻要星漢一直燦爛,隻要地球一直轉動,逆境就永遠不會消失。既然我們永遠無法拒絕逆境的降臨,我們為什麼不去找尋更好的心態與方法,來麵對逆境、認知逆境、改變逆境呢?

愛斯基摩部落一位名叫依格加卡加克的巫師曾經說過:“隻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這句話點破了逆境的價值與意義。其實,這就是我創作“心理說史”的初衷,這就是我從來也不會被時間改變的初心。

好了,關於心理三國,我已經寫了太多,說了太多了,還是就此告一段落吧。長路漫漫,初心不改,就讓我們在下一段曆史中相逢吧。

陳禹安。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早10:47於杭州嘉綠苑。

本書心理學精要:

高自尊暴力傾向當遭到他人的拒絕或否定時,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暴力行為。

對應推論人們總是習慣於從他人的行為來推斷其性格特質和價值取向。

刻板印象偏見人們根據性別、種族、年齡、職業等社會分類而形成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

防禦性推理左右人們行動的主要因素是維持控製、效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以及對消極情緒的盡量避免等。

相似性法則人們在對陌生他人做出愛憎好惡的評判時,如相互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就傾向於給出好評。這其中,價值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很容易相互產生好感,並發展出親密關係。

選擇性偏見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情感好惡、既定態度等來解讀外部的客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