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碗喝酒,小盅分茶:大宋朝的快意人生(1 / 3)

說了大宋朝的鹽、酒、茶、鐵專賣,導遊不請大家喝點酒、品個茶也有點說不過去,今天我們就去喝酒品茶,盡享一下大宋朝的快意人生——反正錢都打在團費裏,不是自費項目,大家放心。

喝酒品茶,其實也不是純粹的喝酒品茶,咱們是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所以得講點大宋朝的酒文化、茶文化,看看宋朝人民是怎樣喝酒、品茶,宋朝的酒文化、茶文化有哪些淵源,隨便還可以結交幾個宋朝的酒友、茶友。

說起來,大宋朝其實就是從一杯酒開始的。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也就是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宋太祖趙匡胤在宮裏擺下豐盛的酒宴,請來石守信、王審琦等一班原先同在禁軍司令部、後來起兵擁戴他做皇帝的老兄弟。因為老兄弟,大家一起喝酒喝慣了,一點都不拘束,很快就酒酣耳熱,“原形畢露”。

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老兄弟們納悶了,你當了皇帝還歎什麼氣?趙匡胤對他們說:“我要是沒有你們的幫助,就沒有今天,你們的功勞大大的!但是我做了皇帝,倒還不如當初做節度使時快活,說老實話,我現在是長年累月不能安枕而睡,天天失眠啊!”老兄弟們以為趙匡胤身體不好,連忙表現出對領導健康問題的關心,太祖說了:“這有什麼不明白的呢,皇帝這個位子,誰不想坐坐呀!”——這句話來得太突然,把一班老兄弟嚇得酒都醒了,石守信等人誠惶誠恐,連忙拜伏在地,再三申明自己決不敢有非分之想,太祖大度地揮了揮手,說:“我哪裏是不放心你們呀!但是,我做大哥很多年了,底下小弟們的心思還是曉得的,有朝一日你們手下的將士貪圖富貴,一旦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想不幹恐怕都不行了。”老兄弟們此時已經冷汗一身,知道受了猜忌,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了,於是一邊流淚、一邊叩首,祈求老大指條生活。

趙匡胤同誌看在眼裏樂在心裏,表麵卻不露聲色,話題一轉開始談人生、談理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所以企求富貴者,不過多積攢些金銀,自個兒好好享樂,也讓子孫後代不再貧窮。你們的革命工作幹了一輩子了,也該好好歇歇了,何不多置些田地、多買些歌舞伎、每天在家飲酒作樂,我們還可以結成兒女親家,大家共享富貴不好嗎?”各位老兄弟一聽,都感激老大為大家想得周全。

於是,第二天,石守信等禁軍宿將紛紛遞交辭職報告,強烈要求解除兵權。這個故事就叫“杯酒釋兵權”。

沒有這一杯酒,大宋朝就沒有三百年的江山。

一個國家的命運與酒結下了這麼深厚的淵源,宋朝人民如何能不熱愛這杯中之物呢?

酒,它的左半邊是水,右半邊是酉,酉是“成就”的意思:一方麵,酒是合水而成;另一方麵,酒也可以成就人性的善惡,酒喝到一定程度就顯示出人的本性了。據說當年,一個叫儀狄的人發明了釀酒,把他釀的酒獻給了大禹,夏禹喝得搖頭晃腦醺然陶醉,強睜醉眼下了一句評語:“這真是個好東西呀!後世一定會有人因它而亡國!”

文人手上沒有國家大器,不用怕喝酒亡國,他們盡管用詩文讚美這個“好東西”,而飲酒的風氣在文人的提倡下也越來越興盛。三國的劉伶愛喝酒,拎壺酒出門隨身還帶個荷把鋤頭在肩上的仆人,準備喝死了叫仆人隨即埋他;晉朝的陶淵明愛喝酒,當了彭澤縣令後命皂隸把公家的田地全部種上黍,以便釀酒;唐朝的文人圈裏有“飲中八仙”,其中酒量最好的恐怕還是李太白,“李白鬥酒詩百篇”,他好像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古今中外的文人沒有一個喝得過他,他自己也寫詩說“喝酒有理”: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

那麼宋朝呢?宋朝的文人中誰的酒量最大?很多人一定會想到蘇東坡,想想也是,能跟李太白媲美的除了蘇東坡還能有誰?但事實上,蘇東坡的酒量是不大的,喝個兩三杯就醉了,他自己也承認“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盡管蘇東坡的詩文中也經常寫到酒,但那隻是一種道具,一種調劑,一種助興。宋朝文人中真正喜歡喝酒、酒量又好的是辛棄疾。

辛棄疾有一首“西江月”詞,題作《遣興》,把自己酒後的醉態、憨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鬆邊醉倒,問鬆“我醉何如”。隻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鬆曰“去”!

這位哥哥鬱悶呐!他要借酒澆愁啊!

好了,隆重推出我們這一站的地陪:辛棄疾辛稼軒先生!

辛棄疾先生是山東濟南府曆城人,他出生的時候那裏已經淪為金人的統治區。他的祖父雖然做著金國的小官,卻時刻不忘故國夢想著恢複歸正。英俊少年辛棄疾常隨祖父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哪裏是古戰場、哪裏可成為用兵之憑借。後來,金主完顏亮貿然南侵被金國貴族發動政變殺死,金國政局出現動蕩,21歲的辛棄疾毅然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參加到耿京的抗金義軍。

曾經兩次被濟南府推薦參加金國科舉考試的他,雖未考中,但在義軍行旅中像他這樣飽讀詩書、文才過人又頗具謀略的人才自然是鶴立雞群、出類拔萃的。耿京當即委派他做掌書記(相當於今於的秘書長),並且委派他來到臨安向南宋政府投誠效忠。

在南宋京城臨安,辛棄疾受到了宋高宗的親切接見。當他興衝衝地帶著南宋政府的委任狀、嘉獎令回到義軍大營時,耿京卻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了。張安國企圖帶著隊伍去投降金國。這可是兩條路線你死我活的鬥爭啊!好個辛棄疾,隻帶了50驍騎,追上張安國,手刃叛徒,將這支隊伍帶回了南宋歸正。

可是回歸南宋後,這位山東爺們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了。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可惜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風,他的主戰請求每次都石沉大海,而他的官最大也隻做到從四品的龍圖閣待製。他隻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隻能“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隻能“醉裏挑燈看劍”——哎,人生有多少憂愁都要靠酒來打發!

辛棄疾在淮上帶兵的時候,有一次他的老朋友陳亮來看他,兩個照例擺開酒陣。這一回,辛棄疾喝得特別HIGH,話匣子打開滔滔不絕,而且都是指點江山、批評時政的話:南宋定都臨安是一大失策,隻要把牛頭山掐住,天下勤王之師一個都別想進來!還有那錢塘江大堤,有朝一日如果決堤,京師百姓無論貴賤,都要淪為魚蝦……真不知趙官家是什麼智商,什麼腦袋!他隻顧自己說得痛快,陳亮雖說也是個抗金狂人,聽得都難免心驚膽戰了。

晚上,兩個人住在一個房裏,辛棄疾已經鼾聲如雷,陳同甫(陳亮)卻久久難以入睡:這位老兄平時話語不多,今天喝酒卻胡言亂語說了那麼多,他酒醒之後會不會後悔?會不會拿我殺人滅口?陳亮越想越害怕,幹脆悄悄地起身,乘著夜色偷了辛棄疾的一匹馬顧自己逃掉了。

故事打住,那麼,辛棄疾他們喝的是什麼酒呢?問問地陪辛先生,他笑笑不答。以辛稼軒的酒量當然是“X中全會”。導遊我查了一下文獻,在唐代文獻中提到的酒名,僅僅隻有數十種而已,而在宋代文獻中提到的各種酒名卻在200種以上。一般來說,宋朝人喝的酒主要還是有黃酒、藥酒、白酒和果酒四大種類。

黃酒是以大米、黃米等五穀為原料,經過蒸煮、糖化與發酵、壓濾等多道工序釀製的,色澤呈黃色,宋人稱為黃酒。當然,如果裏麵加了紅花、紫草之類的染色物質,或者是用紅曲來釀造,那麼這個酒就會呈紅色,宋人稱之為紅酒,其實它仍然是黃酒的一種。這種酒在江南閩浙一帶特別流行,文人雅士似乎也特別鍾情於這種酒,飲後多有詩文稱讚,如《龍州集》裏就有“紅酒歌星西京劉郎”一首,稱讚紅酒“曲生奇麗乃如許。”

黃酒的等級劃分是按它的清濁程度來定的,酒的清濁當然跟發酵時間、儲藏時間都有關。發酵時間越長,口感越醇厚;儲藏時間越久,酒經沉澱後也就越清澈。米酒是屬於濁酒的,它在宋代南方民間最為流行,因為釀造方法簡單,許多城鄉家庭多自釀自飲;而糟酒則是利用收回的酒糟加米再釀製而成的酒,當然更是濁酒,一般是下裏巴人的飲品了。不過,文人有時候也喜歡原生態,所謂“濁酒一杯家萬裏”,所謂“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釀出來的酒,往往會含有酒糟和渣滓,所以看起來才會這麼渾濁,隻有經過長時間的沉澱,或者是加入石炭,才能取得清澈的酒液,這種酒稱為清酒了。清酒是皇室和富貴人家的飲品,它的價錢可就不便宜了,李白說“金樽清酒鬥十千”,一鬥要一萬錢,那還是三百年前唐朝的物價!不過,辛棄疾雖然鬱鬱不得誌,但作為起義歸正人員,朝廷還是優待有加的,這點薪水喝個清酒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宋代人還特別喜歡喝果酒,北方有葡萄酒、梨酒、棗酒,南方有荔枝酒、椰子酒、黃柑酒、梅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