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承漿、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腎俞、氣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組,效不顯時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漿穴,以28號1寸針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針感後,快速提插撚轉約30分鍾,留針30分鍾,每隔10分鍾行針1次。大椎穴將針刺入皮下,向深部緩慢進針,使針感向背部下方傳導,亦留針30分鍾。十七椎下,以28號1.5~2寸針快速刺入皮下後,針尖對準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撚轉提插,針感要求向下達子宮,並朝會陰方向放射,待劇痛緩解可根據症情,持續提插撚轉運針5~10分鍾,予以留針30分鍾。阿是穴用艾卷作溫和灸,距離以局部溫熱不灼燙為度。承山穴雙側均取,以6寸毫針速刺入皮,徐徐撚轉進針,以有強烈針感為度,留針15~30分鍾。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撚轉,使針感擴展到小腹部,留針15分鍾。上法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臨床痊愈: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隨訪年未複發;顯效:症狀基本消失,經期腹部稍感不適;有效:症狀減輕,隨訪1年內仍有複發;無效:治療後,症狀未見改善。
共治182例,臨床痊愈148例,顯效24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4%[3~6]。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按證型分3組。1、氣滯血瘀:中極、氣海、三陰交;2、氣血兩虛:關元、足三裏、血海;3、寒濕凝滯:命門、帶脈、歸來。
配穴:腎俞、次髎、地機、天樞。
(二)治法
據所辨之證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號2寸長之毫針,迅速破皮,然後沿皮下刺入1.5寸。針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後施行提插加小撚轉的補瀉手法,氣滯血瘀型用瀉法,寒濕凝滯型用平補平瀉手法,氣血兩虛型用補法。但刺激宜輕。留針20~30分鍾,每隔3~5分鍾運針1次。針後,關元、足三裏及歸來可以艾卷作溫和灸15分鍾。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三)療效評價
共治134例,痊愈93例,顯效24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3%[7,8]。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行間、公孫、隱白、太衝、三陰交、關元。
(二)治法
主穴均取。常規消毒後,用七星針以腕力進行彈刺,刺時要求落針要穩、準,針尖與皮膚垂直。每分鍾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約1分鍾,中等強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為度。於每次月經來潮前3天治療,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觀察3個療程(三個月)。
(三)療效評價
共治106例,臨床痊愈30例,顯效39例,有效25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8.7%[9]。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內生殖器、肝、膽、腎、腹、內分泌、腎上腺、耳背溝、耳迷根、皮質下。
配穴:惡心嘔吐加胃,心煩不安加心、神門。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3~4穴,據症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膠布固定於所選的耳穴上。每次一側穴,雙耳輪替。囑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時按壓,每天按壓10次左右,每次按壓2~3分鍾。耳穴出現發熱效果更佳。每周換貼2~3次。治療的起始時間及療程,同毫針法。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080例,結果臨床痊愈891例,顯效159例,有效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9.4%[8,14,15]。
冷灸
(一)取穴
主穴:中極、關元。
(二)治法
灸藥製備: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極細末,以50%二甲基亞 碸調成軟膏配。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於經前5日貼敷第1次,月經始潮或始覺腹痛貼第2次,兩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貼時,取麥粒大之藥膏置於膠布上貼敷。一般貼3小時揭去藥膏,可出現水泡並逐漸增大,2~3日後漸幹癟結痂。如水泡擦破,塗龍膽紫藥水以防感染。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82例,經一個療程後,顯效56例,有效18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78.1%[11]。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神闕、關元。
配穴:三陰交。
(二)治法
敷藥製備:分為二方。Ⅰ號方為肉桂、細卒、吳茱萸、玄胡索、乳沒各10克,研極細末配;Ⅱ號亦為丁香、肉桂、玄胡索、木香各等分,研末,過100目篩,和勻,備用。
神闕穴用Ⅰ號方,於月經前3日取本品2~3克置於5號陽和膏中粘勻,貼於穴區,2日1次,直貼至經行3日,3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另用蘇葉100~150克煎水衝洗陰道。Ⅱ號方貼關元,疼痛劇烈時加三陰交,於月經始潮或疼痛發作時取敷藥2克置於膠布上貼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貼6日為一療程。上述二方,可任選一方應用。
(三)療效評價
共治89例,其中以Ⅰ號方治54例,顯效25例,有效2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9%[12];Ⅰ號方治35例,顯效30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100%[13]。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內生殖器(耳穴)、三陰交。
(二)治法
主穴均取。用氦氖激光治療器,進行照射。輸出功率為2.5毫瓦,通過道光纖維功率減為1.5毫瓦。波長為6328埃。每穴照射5分鍾。每次1側穴,交替照射。自行經前10日開始治療,隔日1次,5~6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68例,顯效35例,有效2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2.3%[16]。
溫針
(一)取穴
主穴:太衝、足三裏、三陰交、內關、腎俞 。
配穴:關元、命門。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二穴,均雙側,配穴酌加1穴。以28號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選一對主穴行溫針。其方法為:用薄鐵皮卷成高3~5厘米,直徑2~4厘米園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厘米處作一鐵篦上裝滿艾絨。先將鮮薑片中間穿孔套於針體貼放在皮膚上,點燃筒下端艾絨套在針體上,並行固定,隨時從底部用吸淮橡皮球打氣助燃。當皮膚有灼熱感時再加薑生片墊上,保持筒內一定溫度。於月經來潮3~5日行第1次溫針,以後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25例,結果臨床痊愈254例,顯效157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96.7%[17]。
電針
(一)取穴
主穴:中極、關元、血海、三陰交、曲骨。
配穴:足三裏、地機、太衝、商丘、合穀。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如效不顯,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麵四穴用28號毫針刺之得氣後,連接電針儀,用連續波,頻率為200次/分,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曲骨穴用紅外線照射。每次均為30分鍾。配穴亦施以電針,法同上。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45例。結果:臨床痊愈35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6%[10]。
皮膚針加艾灸
(一)取穴
主穴:胸椎9~腰椎3之督脈段。
(二)治法
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後用七星針作中等度叩剌,3~5遍,繼用艾條作溫和灸10~15遍,最後以艾條雀啄灸法從上向下依次在主穴每一椎體棘突下各灸5分鍾,以不燙傷為度。每日2次,6日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高原性原發性痛經,共68例,結果顯效54例,好轉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