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裏波訂書鋪(2 / 3)

按理說,一個書籍裝訂匠,要想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根本用不著讀大量的書,甚至一本書不讀也滿可以把書裝訂得很好,可這時的邁克爾不知是哪來的那股勁,也不知是什麼力量驅動著他。像他這樣大小的孩子,巴不得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到外麵去和別的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而他卻以成人都難有的意誌和精力把自己關在一間又黑又窄的小屋裏。

這間小屋就是邁克爾在裏波先生鋪子裏的居室,它是店堂樓上的一間小閣樓,和店堂是連在一起的。店堂裏整天是紙張、油墨、膠水和小牛皮的氣味,尤其是冬季,店裏的門窗不能打開,所有的氣味全都憋在屋裏,第二天早晨就特別濃鬱、苦澀。別人都十分厭惡這種環境,可邁克爾不在乎,他別的什麼也聞不到,隻聞到書的芳香。他得到書,就如魚得到水一般。

他的居室和工作室僅有幾步之遙,每天晚上收工以後,他總是把銅尺、切刀、膠水這些裝訂書籍的工具和用品收拾得整整齊齊,放在工作台的一角,連幹活時紮的圍裙、套袖也顧不得脫下來,就坐在工作台前聚精會神地看起書來。這裏是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他沒有任何人。

他一邊看書一邊記筆記,有時碰到好的插圖,他也把它臨摹下來。他時而皺起眉頭凝神沉思,時而撅起小嘴,好像是不滿意書中的用詞和表述的道理,時而又露出微笑,好像書中的闡述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他一會兒雙手托腮,一會兒伸手比比劃劃,一會兒又把手指點住嘴角,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不過這裏不是形容邁克爾高傲,是他真的以為旁邊沒有任何人。其實不然,有好幾次,他的身後有人在偷偷地注意他了,這就是裏波先生。

邁克爾少年成長時期,最幸運的是碰到了裏波先生這樣的好東家。當時的英國社會,勞動力嚴重過剩,隻要是能給飯吃,隨手都可以在街上拉到幫工和學徒。像邁克爾這樣的小學徒,不守本分,偏偏要看書、學習,休息時不好好休息,總是坐在幹活的店堂裏看書。也有人在私下裏議論:一個小學徒工還想搞出個啥名堂來,看他早晚不惹出事來才怪哩!所有這些,在別的老板看來,都是學徒工所不應當做的。對於這種學徒工,不僅要大加責罵,而且弄不好還要炒他魷魚,強迫其夾著鋪蓋卷滾蛋。

但裏波先生是個好心腸的人,他不僅沒有指責邁克爾,反而還給他一定的支持和鼓勵。

每每看到邁克爾在燭光下發奮讀書時,他的心中就升起憐愛之情,心裏尋思著,反正這裏有的是書,他愛讀就讓他讀吧!

一天晚上,邁克爾在一本打開的書前看得出了神。裏波先生想偷偷摸摸地繞到邁克爾的背後,看看到底是什麼書具有這麼大的魅力,吸引得邁克爾像入了迷一樣。邁克爾覺得背後有人來,猛地回頭,看到是東家裏波先生,頓時滿臉漲紅,心裏怦怦直跳,怯生生地低著頭,等待著先生的責罵。先生對此本來就存有善意,看到邁克爾十分窘迫的樣子,“撲哧”一聲,笑了起來。邁克爾看著他,圓圓胖胖的臉上笑出了兩個滾圓的酒窩,心裏踏實了許多,接著裏波先生說:“讀吧,邁克爾,你好好讀吧!愛讀什麼就讀什麼。訂書匠隻管書籍的外表,可是你知道了書裏的內容,那也沒有什麼壞處。”

讀書不僅沒有壞處,反而是大有益處。對於邁克爾·法拉第來說,如果不是接觸到裏波先生,如果不是在訂書鋪工作這樣有得天獨厚的廣泛接觸書的機會和可以讀書的客觀條件,如果換一個老板或換一個其他別的什麼工作的話,如果沒有機會接觸或閱讀大量書籍的話,試想,他還能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偉大科學家嗎?

正是書的海洋浮載著邁克爾這條特殊的小舟,使他走上了科學之路。在法拉第成功的背後,有裏波先生的幫助和鼓勵,他的書籍是邁克爾·法拉第向科學之路起航的原動力。正是在裏波先生的店堂裏,邁克爾讀到了《大英百科全書》,讀到了瑪西特夫人寫的《化學漫談》。

《大英百科全書》裏講述了許多電的現象,如介紹了這樣一個小實驗,拿一根玻璃棒在毛皮上摩擦幾下,玻璃棒就能吸引紙屑,這就是電。它吸引著邁克爾,邁克爾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電的吸力試驗。《大英百科全書》裏還說,如果把細微的電一點一滴貯存起來,就可以“啪”的一聲像天上的雷鳴、閃電一樣放出火花,不過這種火花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在自己的家裏就能製造出雷鳴、閃電,那簡直是太有趣了!把一塊銅片和一塊鋅片浸在鹽水裏,就可以做成一個伏打電池,使電源源不斷地流動起來。用許多這樣的伏打電池串聯起來就能使水分解成兩種氣體,把這兩種氣體混合在一起,一點火就會“轟”的一聲爆炸,重新再變成水。電、化學、水,太神奇、太有意思了!

邁克爾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一些教授頭戴禮帽,夾著一大遝書稿來到店裏裝訂的景象在他的腦海裏回蕩,他想象他自己也將和這些教授一樣,能站在神聖的科學講壇上宣讀科學發現和科學論文,講壇下麵是人山人海的聽講的學生,不時地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他想象自己也能和那些教授一樣,有自己的實驗室,裏麵擺放著許多精密的實驗儀器和各種各樣的化學藥品。他一天從早到晚,在實驗室裏做著實驗,忙個不停……

邁克爾不僅想象,他更多地想做,不僅想做,而且肯做、敢做、願意做。他每看一本書,都把書上講的實驗再做一遍、兩遍、若幹遍,直至得出和書上闡述的一模一樣的實驗結果。每當書上介紹的實驗結果通過自己的反複實驗再次得出時,他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和激動,仿佛是前線的將士勝利歸來一樣。

邁克爾喜歡看書,喜歡實驗,實驗的成果,就是他的歡樂和滿足。看書,裏波先生的書店有現成的;實驗,實驗室、實驗設備、實驗器具又從哪來呢?這些,邁克爾為之苦惱過,眼下最缺少的是錢,沒有錢什麼都不能買到。過去的貧窮磨煉了邁克爾的意誌,今天的貧窮也不會使他意誌消沉。窮則思變,他要想辦法,戰勝貧窮給他帶來的困難,他要進行他的科學實驗。

他開始留心藥房裏扔掉的破爛東西,將一些用過的破舊瓶罐揀回到他的小居室。學徒工沒有工資,可裏波先生喜歡邁克爾,信任邁竟爾。雖然他已是學徒工,但一些重要客人租的報紙還是要他去送,一些人在店裏裝訂書籍,裝訂好了裏波也讓他去送,目的是求得穩妥,不出差錯。每次送完回來,裏波先生總是付給邁克爾一點跑路費。邁克爾用他這點小積蓄,出去買一點最便宜的藥品,然後把買來的、揀來的東西興衝衝地抱回他的小樓,裝備了自己的簡易實驗室。書上的一些簡單的小實驗,他都能做了。可是稍微大一些的實驗,他還不能做,因為他的儀器設備不齊全。

有一天,他在一家舊雜貨鋪裏看到有兩個玻璃瓶子要賣,中等大小的要價一便士,大的要價六便士。他喜出望外,高興得差點叫出來。原來這兩個瓶子的大小、高矮,正好和書上講的貯電瓶和起電機相當,倘若有了這兩個瓶子,他就可以做一個絕妙的電學實驗儀器,其效果和功能肯定不比《大英百科全書》上麵講的差!邁克爾上下打量著那兩個瓶子,腦海裏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這個儀器的設計圖樣,架子怎麼做,大小如何,軸安在哪兒,兩個瓶子又該放在哪兒……想著、想著,他的手不由自主地伸到褲袋裏,一直觸到了袋底,哪曾想,裏麵隻有孤零零的一個便士。他無可奈何,隻好把那個中等大小的瓶子買了回來,按照書上畫的樣子做了一個起電機,可是結果卻很不理想,因為瓶子太小了,不能容納足夠多的電。他不死心,等攢足了錢,想買回那個大瓶子再重新做。

有錢人每天不知要揮霍掉多少錢,可這六個便士對於邁克爾來說多麼的重要啊!每次東家派他出去送書報,他總要拐到那家雜貨鋪門前,關照一下他心愛的瓶子,看還在不在,可千萬別讓別人買去,每次都像離別親人一樣,兩眼看著瓶子依依不舍地離去。不知過了多少天,他也數不清去看了那個瓶子多少趟,他終於湊夠了六便士,興高采烈地把那個朝思暮想的瓶子買了回來,帶著瓶子、帶著喜悅、帶著激動、帶著幸福,走進了他的小小實驗室。貯電瓶、起電機,奇跡將在他的手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