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情緒,淡定生活
一名初探歌壇的歌手,他滿懷信心地把自製的錄音帶寄給某位知名製作人。然後,他就日夜守候在電話機旁等候回音。
第一天,他因為滿懷期望,情緒極好,逢人就大談抱負。第十七天,他因為情況不明,情緒起伏,胡亂罵人。第三十七天,他因為前程未卜,情緒低落,悶不吭聲。第五十七天,他因為期望落空,情緒壞透,拿起電話就罵人。沒想到電話正是那位名製作打來的,他為此而自斷了前程。
我們在為這名歌手深深惋惜的同時,也更深刻地明白了不良情緒的危害。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史密斯教授,曾經針對受測者情緒的變化及其個人生理心理狀態做了一個實驗。
他在實驗報告中指出:一般人情緒大多在處於焦慮、憤怒、恐懼時會有一種來自腦下腺的激素腎上腺皮質刺激素,分泌出來刺激腎上腺,因而影響受測者的生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受測者極易產生心跳加速、口幹、胃部脹痛等生理現象。這種情形如果持續進行,就容易引起心髒病、高血壓或胃潰瘍等後遺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困苦等不愉快的事,而一味地生氣、焦慮、怨恨,不但不會使事情好轉,反而會嚴重傷害身心健康。
人不會永遠都有好情緒,任何人遇到災難,情緒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時,你一定要操縱好情緒的轉換器。麵對無法改變的不幸或無能為力的事,就抬起頭來,對天大喊:“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可能打敗我。”或者聳聳肩,默默地告訴自己:“忘掉它吧,這一切都會過去!”
被稱為世界劇壇女王的拉莎·貝納爾,突遇風暴,不幸在甲板上滾落,足部受了重傷。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麵臨鋸腿的厄運時,突然念起自己演過的一出戲中的一段台詞。記者們以為她是為了緩和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可她說:“不是的,是為了給醫生和護士們打氣。你瞧,他們不是太正兒八經了嗎?”
拉莎·貝納爾在麵對無法抗拒的災難時,沒有恨天怨地,沒有抱怨命運不公。相反,她勇敢地跳出悲傷、焦慮的圈子,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
一句“他們不是太正兒八經了嗎”,使她心中的情緒轉換器調整到了最佳狀態!拉莎手術圓滿成功後,她雖然不能再演戲了,但她還能講演。她的充滿生命熱情的講演使她的戲迷再次為她鼓掌。情緒是可以調適的,隻要操縱好情緒的轉換器,隨時提醒自己,鼓勵自己,就能常常有好情緒。
那麼,當壞情緒突然來臨時,如何調適操縱情緒的轉換器呢?下麵的方法可供參考:散散步,把不滿的情緒發泄在散步上,盡量使心境平和,在平和的心境下,情緒就會慢慢緩和而輕鬆。
最好的辦法是用繁忙的工作,也可以通過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去補充,去轉換。如果這時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識突發出來,那就是最佳的補充和轉換。
壞情緒會來,也會去。沒什麼了不得,也沒什麼好恐慌。輕鬆地麵對它、接納它,它會感謝你的盛情,不再打擾你。
把握情緒,理智做事
麵對各種機會、誘惑、困境、煩惱的時候,要想把握自己,就必須控製自己的思想,必須對思想中產生的各種情緒保持警覺性,並且視其對心態的影響是好是壞而接受或拒絕。樂觀會增強你的信心和彈性,而仇恨會使你失去寬容和正義感。如果無法控製情緒,將會因為不時的情緒衝動而受害。
情緒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淺顯、直觀、不用腦筋的情感反應。它往往隻從維護情感主體的自尊和利益出發,不對事物做複雜、深遠和智謀的考慮,這樣的結果常使自己處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被他人所利用。本來,情感離智謀就已距離很遠了,情緒更是情感的最表麵、最浮躁的部分,以情緒做事,不會有理智可言。
我們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卻常常依從情緒的擺布,頭腦一發熱,什麼蠢事都願意做,什麼蠢事都做得出來。比如,因一句無甚利害的話,我們便可能與人打鬥,甚至拚命;又如,我們因別人給我們的一點假仁假義,而心腸頓軟,大犯錯誤(西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耳軟、心軟,以致放走死敵劉邦,最終痛失天下,便是這種軟心腸的情緒所為)。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因情緒的浮躁、不理智等而犯的過錯,大則失國失天下,小則誤人誤己誤事。事後冷靜下來,自己也會感到可以不必那樣。這都是因情緒的躁動和亢奮,蒙蔽了人的心智所為。
要想把握自己,必須控製你的思想,對思想中產生的各種情緒保持警覺性,並且視其對心態的影響好壞而接受或拒絕。樂觀會增強你的信心和彈性,而仇恨會使你失去寬容和正義感。如果你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你的一生將會因此而受害。
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祁山交戰,諸葛亮千裏勞師欲速決雌雄。司馬懿以逸待勞,堅壁清野,欲空耗諸葛亮士氣,然後伺機求勝。諸葛亮麵對司馬懿的閉門不戰,無計可施,最後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裝給司馬懿,羞辱他乃小女子是也。古人以男人自尊,尤其在軍旅之中。如果在常人,定會接受不了此種羞辱。司馬懿卻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兒裝,情緒並無影響,且心態甚好,還是堅壁清野。連老謀深算的諸葛亮也對他幾乎無計可施了。
這都是戰勝自己情緒的例子。生活中,更多人則成為情緒的俘虜。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之戰中,孟獲便是一個深為情緒役使的人,他之不能勝於諸葛亮,實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諸葛亮大軍壓境,孟獲彈丸之王,不思智謀應對,反以帝王自居,小視外敵,結果完全不敵對手,一戰即敗。孟獲一戰即敗,應該慎思再出招,卻自認一時晦氣,再戰必勝。再戰,當然又是一敗塗地。如此幾番,把孟獲氣得渾身顫抖。又一次對陣,隻見諸葛亮遠遠地坐著,搖著羽毛扇,身邊並無軍士戰將,隻有些文臣謀士之類。孟獲不及深想,便縱馬飛身上前,欲直取諸葛亮首級。諸葛亮已將孟獲氣成什麼樣子了,也可想孟獲已被一己情緒折騰成什麼樣子了。結果,諸葛亮的首級並非輕易可取,身前有個陷馬坑,孟獲眼看將及諸葛亮時,卻連人帶馬墜入陷阱之中,又被諸葛亮生擒。孟獲敗給諸葛亮,除去其他各種原因,孟獲生性爽直、缺乏謀略、為情緒蒙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製情緒的話,可準備一張圖表,寫下你每天體驗並且控製情緒的次數,這種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緒發作的頻繁性和它的力量。一旦你發現刺激情緒的因素時,便可采取行動除掉這些因素,或把它們找出來充分利用。
情緒誤人誤事,不勝枚舉。一般心性敏感的人,頭腦簡單的人,年輕的人,易受情緒支配,頭腦發熱。
理智控製情緒才淡定
天有不測風雲。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許多不盡如人意之事。比如:你在外麵做生意失敗了;回到家中突然遇到父母不幸去世;太太被老板炒了魷魚;孩子踢球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人家找上門來,等等。生活中有許多人和事,就是因為在突發情況下的不理性,而使事情惡化,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一位大學畢業生應聘於一家公司搞產品營銷,公司提出試用三個月。三個月過去了,這位大學生沒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於是他一怒之下憤然提出辭職,公司一位副經理請他再考慮一下,他越發火冒三丈,說了很多過激的話。對方終於也動了氣,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其實公司不但已決定正式聘用他,還準備提拔他為營銷部的副主任。這麼一鬧,人家無論如何也不用他了。這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因為他的不理性而喪失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研究表明,強烈的情緒反應會驟然阻斷人們的正常思維,持久而熾熱的情緒則能激發人們無限的潛能去完成工作。
生活中你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情緒好、心情爽的時候,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緒低沉、心情抑鬱的時候,思路阻塞、操作遲緩,學習、工作效率低。也就是說,情緒會左右人的認知和行為,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麵:
1.情緒影響人的心理動機
情緒能夠影響人的心理動機,可以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效率。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行為效率,加強心理動機;消極的情緒則會阻礙降低行為效率,減弱心理動機。一定的情緒興奮度能使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發揮最高的行為效率。這個最佳興奮度因人而異。
2.情緒影響人的智力活動
情緒對記憶和思維活動有明顯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對不喜歡的東西記起來則比較吃力;人在高興時思維會很敏捷,思路也很開闊,而悲觀抑鬱時會感到思維遲鈍。
3.情緒影響人際信息交流
情緒不僅僅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它還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而成為人際信息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
理性地麵對社會百態,才能使生活提升至較高的品位。韓信肯受胯下之辱,非但不是怯懦,恰恰體現了他過人的理性。劉邦與項羽決戰在即,正要韓信出兵相助之時,韓信提出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勃然大怒,大罵韓信不該在這個時候要求封王。然而一經張良提醒,馬上恢複理性,轉而罵道:大丈夫要當王須當個真王,怎麼可以要求封為假齊王?遂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出兵,打敗了強敵項羽,最終奪得了天下。如果當時劉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勢,那天下最終屬誰所有,則難預料。
以理性麵對社會,有利於順境與逆境的反思,可既利社會又利自己;以理性麵對生活,有利於苦樂中的洗煉,可盡享人生中的愜意;以理性麵對他人,有利於善惡中的辨識,可近君子而遠小人;以理性麵對名利,有利於道德上的完善,可提高人品和素質;以理性麵對坎坷,有利於安危中的權衡,可除惡保康寧。理性使我們大度、理智、無私和聰穎。
理性是知識、智慧的獨到涵養,更是豁達、大度的深刻感悟。
當忍則忍,適時委屈
人生的漫漫長路,風雲變幻,難免危機四伏。為保全自己,打擊對手,即使再憤怒,還是要做做樣子;裝裝糊塗,麻痹對手,伺機而動才能鹹魚翻身。
康熙在八歲當上皇帝,那時他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他的父親順治帝臨死前,命四個滿族大臣輔佐他處理國家大事。鼇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掌握著兵權,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且性情凶殘霸道,他有權有勢,如日中天,皇帝成了他的附屬品。
在康熙十四歲親自執政後,鼇拜還是專橫地把持著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不但小皇帝對他十分痛恨,眾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
康熙想除掉鼇拜,但懾於他的權勢,隻好先裝模作樣。他用一切時間學習政治,用一切機會實踐政治。同時,他還要做出依然不懂事的樣子,傻玩傻鬧,絕不讓鼇拜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有一次,鼇拜和另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發生爭執,他就誣告蘇克薩哈心有異誌,應該處死。這時,康熙名義上是已經親政的皇帝,鼇拜先要向他請示。康熙明知道這是鼇拜誣告,就沒有批準。這可不得了,鼇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著袖子,揮舞拳頭,鬧得天翻地覆,一點臣下的禮節都不講,最後,還是擅自把蘇克薩哈和他的家屬殺了。
從此以後,康熙下決心要整頓朝政。為了擒拿鼇拜,他想出一條計策。
康熙在少年侍衛中挑了一群體壯力大的留在宮內,讓他們天天練習撲擊、摔跤等拳腳功夫。空閑時,他常常親自督促他們練功、比武,而且消息一點都沒有走漏出去。
有一天鼇拜進宮奏事,康熙正在觀看少年侍衛練武,隻見少年侍衛正在捉對兒演習,一個個生龍活虎,皇帝還在場外指指點點。
康熙看見鼇拜來了,大吃一驚,心想壞了,如果被鼇拜看出破綻,那別說皇位坐不安穩,就連命也要賠進去了。他靈機一動,故意站起身走進場去,笑著誇獎這個勇敢,奚落那個功夫不到家,說:“來,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派貪玩的少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