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運李永芬
走進武漢市漢平朝陽農業合作社,嶄新的辦公樓和培訓廳顯得格外開闊,樓後的院子裏停放著一輛輛大型農業機械,樓前櫻花道上時不時有細碎的櫻花從樹上往下飄落,觀景亭下有寬闊的池塘,放眼望去,整個大院綠樹繁花,景致有序,又是一種自然的意趣。
我們坐在王漢平的辦公室裏,聽他講創業史:從下崗到身家幾千萬的董事長,從一個人闖世界到如今領導一個農業合作社;他當過司機,從事過客運,辦過蘆筍基地,在他身上凸顯著改革年代創業者的特點與共性。從家鄉走出去又回到了家鄉,他行走在一片希望的田野上,滿懷著開拓者的豪情與壯誌,人生涅槃,他誌存高遠。他的經曆讓我想起了艾青的幾行著名的詩句:“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大徹大悟
姚集鎮陳家田八裏村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因為貧窮,王漢平高中畢業後隻有一個念頭,那就走出鄉村。1982年,他托關係去姚集鎮鄉鎮企業開車。1990年他因駕駛技術好被抽調到縣委開小車。16年握著方向盤,以為就這樣平平穩穩順順利利一輩子,他做夢都沒有想到1998年會下崗,他做夢都沒有想到他會失去了方向。曾經,他以為走出了農村。忽然間,生活又回到起點。那時,他上有老,下有小,精神上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讓他倍感迷茫、憂愁與無助。這是他的一段低潮期。可是生活必須繼續,他走向田野,在土地上比別人下更多的功夫。然而,傳統的耕種方式決定了他隻能在傳統的生活模式裏掙紮。困境逼迫他去思索,他不想成為父輩們生活的翻版。沒有了“鐵飯碗”後,他果真就找不到新的出路了嗎?王漢平現在肯定要感謝那次下崗,因為那時形勢逼他必須創業,必須主動出去找崗位。困境中他必須這樣想:下崗是一次命運給予的契機,生活一定要改變!
從2001年起,王漢平在武漢市客運公司承包經營長途客運業。武漢至寧波,武漢至張家界,在城鄉之間的公路上往來顛簸。隨後,他還在張家界經營餐飲服務業,在油鹽醬醋中積累著資金。創業的過程中,他和社會各個方麵廣泛和深刻地接觸,也積累了許多生存發展的經驗。在采訪中,王漢平講起那次回鄉探望母親時的觸動。他出門打拚的最初那些年,故鄉是回來得少了,當他走在八裏村的鄉間泥濘的小路上,走在逼窄的田埂上,眼前的荒涼還是讓他震動。雜草叢生的一塊塊耕田,再也看不到青綠的麥苗和黃燦燦的油菜花了。鄉下能出去打工的勞力全出門了,留下的都是老人。鄉村是一種荒蕪的寂靜。他想,如今自己也富裕了,為什麼不能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點什麼呢?
2007年春節,王漢平回老家過年,碰巧遇到黃陂區組織部副部長王和平,兩人就聊天。王漢平說出了藏著的心願。王部長就說:“那你回家種蘆筍吧,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其實也是一種邀請。王漢平在那一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找到姚集鎮書記柳清,說出想回鄉創業的打算。柳書記一聽很高興,當即表示支持。但是王漢平的父母卻一百個反對。他們聽說兒子要回來就急了:“哪個回來種田?別人都是往外走,你倒好,板來板去又板回來。”妻子也不理解:“你對蘆筍種植根本不懂,聽說蘆筍種植技術要求特別高,何況你對銷售狀況也不了解……何必要去趟這深水呢?”朋友們聽說了,也勸王漢平:“你的客運和餐飲規模,效益又不是不好,又有經驗,有沒有必要分心去做其他產業呢?”
王漢平這次沒有聽他們的,他是果斷的人。他想,這是我的家鄉啊,家鄉要我做點事,我不能不做。這事成了,能夠帶動一大片,不成,我還有客運和餐飲,我也沒什麼後悔的。
當年3月,王漢平就將原有的產業交給妻子和朋友經營,他回到老家創辦了一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與鄉親們商量種蘆筍的事,大家一聽都表態說:“那當然好。你牽頭,我們都參與。錢不錢的是小事,隻要能摸出路子來就行。”那時,家鄉的人們包括王漢平都不了解蘆筍,但人們信任王漢平。隨後辦理流轉土地手續、平整土地、修建機耕路、溝渠開挖、辦公場所修建等,風風火火150多萬元投進去,結果因為沒有經驗,因為盲目,前期土地的歸整成形、定植溝的開挖經常返工,剛修建的排水渠又很快被洪水衝垮。王漢平站在基地旁邊,望著洪水過後的一片狼藉,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他想起了他下崗的那些日子。現在至少不是兩手空空,隻是嗆了一口水,不是退縮的時候,他重新組織勞力的同時,聘請了幾個精通機械操作、水利施工等方麵的行家對基地進行重新建設,自己更是不分晴天雨天、日夜操勞,一心撲在了基地建設中。終於,一個規模為500畝的蘆筍基地如期完工。
當褐色的田地鋪上了一層淡雅的淺綠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降臨了,打得一株株小蘆筍苗枝毀葉殘癱軟在泥濘中。王漢平至今還記得,暴雨中,他彎腰用手扶起一株株小蘆筍苗,直刷刷的雨水如同冰冷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大雨剛過,王漢平就開始了生產自救,組織農戶踩著泥濘對倒覆的小苗一棵棵清洗扶正,將衝垮的溝壟重新整理培土。經過半個月的苦戰,滿目狼藉的基地得到恢複並重新孕育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