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待明年,木蘭山上看風景(1 / 2)

宋小詞

大抵從鄉村出來的人,對農民和土地都有一種深厚的感情。鄉村裏出來的人最能明白農民的苦——臉朝黃土背朝青天,在烈日下,在寒風中,他們都得俯身勞作,鄉村的環境也差,除了上天賦予花草樹木的四季變化外,再無任何詩意了。可能有些浪漫主義者一廂情願地把鄉村想象得很美好,說什麼田園風光、世外桃源,搞旅遊的說什麼農家樂,都是屬於意淫鄉村,不懂鄉村。90年代末期,農村幾乎就整個凋零了,村中多是老弱病殘,池塘不見清水,屋頂不見炊煙,田壟生出荒草,菜地大量荒蕪,整個呈現出一種衰敗之象。多年來,農業養育了工業,可是在工業發展的今天,並沒有迎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鄉村就像一位母親,在她把孩子養大成人後,她不僅沒有體會頤養天年的樂趣,反而落得被拋棄的下場,拖著積勞成疾的身子在無人管死活的境況下苟延殘喘。

我一直以來對這種現象痛心疾首,但卻又無能為力,站在家鄉的公路邊看著我那瘦骨嶙峋的村莊,我真有一種深深的無助感。我上小學走的這條公路至今還是一條泥巴路,石子鋪了二十多年了,卻沒有等來一條幹淨的水泥路,這些石子硌人的腳硌車的腳也硌著牲口的腳,就跟一樁心病似的。我總在想,我們當初所期許的鄉村藍圖如今在哪兒呢?我母親年輕時唱過一首叫《馬兒啊,你慢些走》的歌:“馬兒啊,你慢些走,我要把這迷人的景色看個夠。肥沃的土地好像浸透了油,良田萬畝好像是用黃金鋪就。沒見過青山滴翠美如畫,沒見過人在畫中鬧豐收,沒見過綠草茵茵如絲毯,沒見過綠絲毯上放馬牛,沒見過萬綠叢中有新村……”唱這支歌兒的人如今都老去了,鄉村卻還是這麼落後、閉塞,農民還是這麼貧困、這麼逆來順受。

新農村的概念提了這麼多年,可是什麼是新農村,僅僅是修一條路嗎?僅僅是挖一口井嗎?僅僅是蓋一座房子嗎?僅僅是家家都通有線電視嗎?不是的,這些於我看來都隻是新農村的皮毛,新農村的重點應該首先落到人身上,落到農民身上。農民有了新思想、新科技,有了新農民才可能有新農村。在我到武漢木蘭養殖場參觀了解後,我大致覺得這樣的模式才是將來新農村的一種路子。

木蘭養殖場位於位於黃陂北部一個低山坡上,占地198畝,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全自動化、全智能、花園式蛋雞養殖場。在參觀木蘭養殖場的時候,與養殖場總經理張宏林邊走邊看,邊看邊聊,這個高大帥氣的年輕男子很快就贏得了我的欣賞。我們對農村的情感是共同的,對農村現狀的擔憂也是一樣的。隻是他在實幹,而我是在空談。

在雞蛋分級包裝設備麵前,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智能化給生產帶來的便捷。我和黃陂區作協主席周大望老先生一起趴在像履帶一樣的寬闊鐵架上,從遠處看著一個個茶色的雞蛋有條不紊地滾了過來,漸漸陣仗變大,如一支部隊一樣,它們氣勢宏大地經過你的眼前,然後進入到一個密閉的操作箱內進行殺菌、清洗。長長的履帶不緩不慢地傳送著,在尾部這裏,機器裏麵會伸出多隻智能手對雞蛋進行稱重、分級、分色,不達標準的、有裂縫的雞蛋會被機器無情地甩出來,合格的雞蛋會被上油,然後自動包裝。整套流程不到十人就可完成,這大大節省了人力。而且在這個養殖場我發現從事勞動的員工都是年輕人,他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目光裏有種活力,不像那些從事繁重體力活的老農民的目光那樣呆滯缺神、膽小驚慌。